点亮童年每一刻
童年一瞬,影响一生
- 可选语言:
- 中文
- English
为人父母、为人师长并非易事,但通过学习相关技能,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养育和管教孩子的能力,并与他们建立更为积极融洽的关系。
积极的养育和管教能够帮助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理解并充分沟通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儿童更好地应对其在家庭、校园和网络环境中所遇到的挑战。
儿童遭受暴力侵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儿童可能会在家中受到暴力管教,在学校遭遇欺凌,也可能在网络世界中面临网络欺凌、不当信息或隐私泄露等等风险。
您可以在本页面中获得有关积极养育和管教的帮助与支持,包括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标准的实用方法和资源。学习并掌握积极的养育和管教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点滴的改变,家长和老师们就可以“点亮童年每一刻”,进而让孩子的一生都能受益。让我们携手努力,帮助每个孩子都实现受到保护的权利。
观看视频,倾听家长、照料人和教师的心声
我们通过一项社会实验,以视频形式记录了公众参观主题为《童年一瞬》沉浸式艺术展览后的反响。参观者在展览中能够体验到儿童在家庭、校园及网络世界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场景,以帮助其更好地思考如何保护儿童免受所有形式的暴力。
在学校中践行积极管教
相关事实及信息
- 学校儿童保护的现状是什么?
- 全球:
- 全球范围内,有大约2.46亿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年会在学校或周边环境中遭受某种形式的暴力[19], 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经历过欺凌,同样比例的儿童受到身体暴力的影响力[3],在13-15岁学生中有近一半,即大约1.5亿人,曾在校内或校外遭受过来自同伴的暴力。超过1/3的13-15岁学生曾受到某种形式的校园欺凌,另有约1/3人曾与他人发生过肢体冲突。[1]
- 尽管女童与男童同样都会面临欺凌的风险,但男童则更易遭受直接的肢体暴力与威胁[4],而女童更多地遭受到情感层面与间接伤害或关系伤害[5]。
- 全球范围内,大约7.2亿学龄儿童生活在尚未明令禁止学校体罚的国家。[1]
- 校园暴力(如学生欺凌、性侵害 、体罚等)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终生的伤害,而且也对他/她们所生活的社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极大地降低投资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所带来的效果。[2]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收入国家网络欺凌现象流行率的统计数据,受网络欺凌影响的儿童和青少年比例从5%到21%不等,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3]
- 中国:
- 2016年,教育部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6]。
- 在所有发生的欺凌行为中,语言欺凌发生率明显高于社交、肢体以及网络欺凌,占23.3%。[7]
- 心理层面的暴力行为与其他形式的暴力相比,更容易被正常化并被人们所接受。例如,中国的受访教师中,有27%的城市地区教师与37%的农村地区教师并不认为扬言用暴力进行威胁是一种暴力行为。[8]
- 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左右,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40%。[9]
- 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33.7%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2018年的调查显示,遇到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比例高达71.11%。[10]
-
干预措施效果
- 积极的学校氛围(积极管教)
- 所有教师都需要对自己的学生抱有最好的期待。但是,学生也会对他们的同伴做出不尊重的举动,不听教导、拒绝按要求行事、藐视或无视老师。在这种时候,积极管教的技巧可以非常好的代替体罚、辱骂等严苛的惩罚方式以及其他更具侮辱性的做法帮助老师们用包容的积极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安全友善的学习环境,并有效的应对意外挑战,鼓励学生听从教导。
- 一个积极的校园环境能够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在纪律较差、教师不公正对待学生的学校内,欺凌的发生频率往往更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拥有较差班级纪律的学校内,遭遇频繁欺凌的学生比例比拥有良好班级纪律的学校高出7%。数据还显示,在学生受到教师不公正对待的学校内,欺凌事件发生的比例将高出12%。[11]
- 在乌拉圭,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并采取积极管教措施,为教师提供有关方面的培训与支持,促进学生在以人权和儿童权利为基础的框架内扩大参与并为其赋权都有助于减少学校暴力和欺凌事件的发生。[9]
- 加拿大分析了取得良好效果的欺凌干预项目,总结出了整校推进的项目实施策略,包括促进教师的领导力和师生关系,明确行为规范,父母的参与,有效的专项督导等。[12]
- 针对中国校园欺凌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班级氛围,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班级组织管理等因素,可以针对中国校园欺凌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班级氛围,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班级组织管理等因素,可以减少欺凌行为[13];良好的校园氛围,包括物理环境、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校-社合作均有助于降低校园欺凌[14]。
- 社会情感学习
- 学生遭受欺凌与社会情感技能呈负相关。遭受欺凌越多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抗压能力、乐观和情绪控制水平也越低。[15]
- 当学校能公平的对待学生,为学生营造营造一种更加有纪律的、结构化的和合作的环境,教师避免采取惩罚的措施,学生就越不容易参与到危险、暴力的活动中。[13]
- 研究表明,以社会情感学习为基础、采取整校推进策略的干预项目对预防欺凌有着显著的效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亲社会行为,减少欺凌和侵害行为,更广泛的作用还包括改善师生关系。[16]
- 对中国西部五省共计4,744名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越高,校园欺凌行为越少;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负向学校归属感,从而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17]
- 对中国1,617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开设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是降低学生欺凌行为的有效干预措施,社会情感学习通过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降低学生的欺凌行为。[18]
[1] UNICEF, Protecting children from violence in school. < www.unicef.org/protection/violence-against-children-in-school>
[2] P. Pereznieto.(2014) The costs and economic impact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https://odi.org/en/publications/the-costs-and-economic-impact-of-violence-against-children/>
[3] UNESCO.(2019) 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66483>
[4] Hong, J.S., Espelage, D.L. (2012).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A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Aggress. Violent Behavior, 17, 311–322.
[5] PREVNet. (2019) Gender Differences in Bullying Factsheet. <www.prevnet.ca/sites/prevnet.ca/files/fact-sheet/PREVNet-SAMHSA-Factsheet-Gender-Differences-in-Bullying.pdf>
[6] 姚建龙:校园暴力防治与少年司法改革[EB/OL]. <www.nwccw.gov.cn/2017-06/02/content_159703.htm>
[7] 中国德育. 关注 |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发布 语言欺凌是主要形式[EB/OL]. (2017-05-23). <https://mp.weixin.qq.com/s/pSGgcjiorXu8PsvcsPSFpQ>
[8] UNESCO, UNICEF, UN Women, UNFPA. Teachers at the centre: the role and needs of Asia-Pacific teachers in addressing violence and school-related gender-based violence; Thematic brief[EB/OL]. (2022-01-01).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1689>.
[9] 侯金芹, 陈祉妍.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A], 载傅小兰, 张侃, 陈雪峰, 陈祉妍主编. 心理健康蓝皮书: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2019~2020)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188-202.
[10]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腾讯公司. 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EB/OL]. (2018-05-3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973878130131292&wfr=spider&for=pc>
[11] UNESCO. 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R].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2019.
[12] Public Safety Canada. Bullying Prevention: Nature and Extent of Bullying in Canada [EB/OL]. (2018-01-31). <www.publicsafety.gc.ca/cnt/rsrcs/pblctns/bllng-prvntn/index-en.aspx>
[13] 张林, 陈艳铃, 洪新伟, 赵明玉, 范航, 刘燊. (2023). 冷酷无情特质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39(2), 266-275.
[14] 何二林, 梁凯丽, 毛亚庆. (2021). 学校氛围对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基于东西部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4, 43-48.
[15] OECD. (2021). Beyond Academic Learning: First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R]. Paris: OECD Publishing. <https://read.oecd-ilibrary.org/education/beyond-academic-learning_92a11084-en#page1.>
[16] Clarke, A.M., Morreale, S., Field, C.A., Hussein, Y., & Barry, M.M. (2015). What works in enhanc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and out-of-school programmes in the UK. A report produc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17] 何二林, 叶晓梅, 潘坤坤, 毛亚庆. (2019). 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调节作用[J]. 现代教育管理, 8, 99-105.
[18] 杜媛, 毛亚庆, 杨传利. (2018). 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机制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 教育科学研究, (12), 38-46.
[19] Plan International. A girl’s right to learn without fear (2013) https://plan-international.org/uploads/2022/01/plan_gbv_eng_execsummary.pdf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不同场景的问与答
教师视角
一、教师可以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室环境?[1][2]
- 建立信任关系,当学生表现出烦恼或不愉快时,对其表达关心,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代替直接的判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适当分享自己的生活、袒露内心的情感。
- 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教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情感,以解决矛盾和冲突。
- 提高学生反欺凌的意识,通过各类班级活动,如召开反欺凌主题的班会、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反欺凌板报等,帮助其认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与后果。
- 明确告诉学生,如果自己遭遇欺凌,或者看到、听说其他同学被欺凌,一定要告诉教师或者他/她们信任的成年人,让学生意识到报告欺凌行为是最有效和正确的选择。
- 与学生探讨建立安全可信的欺凌报告渠道,例如设置教师信箱、设立校园安全监督站等。
- 在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张贴班级规则与行为规范,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进行相互监督。
- 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有机会在班级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机会与班里其他同学合作,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 和家长保持良好沟通。通过班级家长会对家长普及校园欺凌相关知识,也告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情绪、行为异常或变化,应及时联系告知教师。
二、教师如何发现班级中隐藏的欺凌现象?[3][4]
- 关注每个学生,重点观察某些行为:教师需对每个学生保持关注,如果有学生表现出如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差、过度争强好胜、嫉妒心强、个性冲动等,需要给予格外重视。关注可能演变为严重学生欺凌的玩闹行为,及时给与积极管教,调查事情经过:如给同学起外号行为,过激的打闹动手动脚的行为,等。
- 关注学生的不正当行为,包括为引起注意的不正当行为、为彰显力量的不正当行为、报复行为、自暴自弃行为等,发现后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 关注班级中的“小团体”,留意其是否正在传递负能量,以及“小团体”中可能出现的孤立和排挤现象。
- 关注班级中存在的歧视行为,对因身体条件、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等可能处于弱势或特殊地位的学生予以额外关注,发现其存在被孤立、排挤等情形的,应及时进行干预。
三、教师应该如何帮助校园欺凌的受害者?[5][6][7]
- 在欺凌现场可以用亲切温和的方式安抚被欺凌者,让其感受到支持即可,避免过度夸张的表达方式,以免令其情绪失控或难堪。
- 待被欺凌者情绪稍微稳定后,教师可主动提出与其进行私下谈话,以尊重、共情的方式倾听,询问学生的担忧、关切和需求,帮助其恢复信心。
- 告诉被欺凌者应当如何应对欺凌,让学生明白当他/她们再次受到伤害时,应该向成人报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 了解事情经过后,教师需密切关注事情进展,与家长保持沟通,采取行动以确保被欺凌者不会再遭受欺凌。
- 帮助受欺凌者获得同伴支持,为其创造机会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促进同伴友谊关系的形成。
四、教师应该如何处置校园欺凌的施暴者?[8]
- 在欺凌现场,教师需保持冷静,发出清晰简短的言语指令,立刻制止欺凌行为,并对欺凌者表明态度,强调其违反了学校的规定。
- 在与被欺凌者谈话后,教师需与欺凌者进行单独谈话,保持客观和冷静的态度,避免给学生直接下标签。通过耐心的沟通,试着了解学生实施欺凌的想法与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 对欺凌者进行与其暴力程度相符的管教,专注于纠正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惩罚学生;在作出与学生权益有关的决定前,应当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听取意见并酌情采纳 。
- 在不了解其父母的态度和处置方式时,不要轻易请家长介入解决问题;一旦明确父母的态度后,可通过家访、随访等形式,与欺凌者父母进行沟通,共同引导欺凌者主动改正其行为。
- 教师需密切关注欺凌者与其同伴的言行,确保他/她们不会报复被欺凌者。
五、教师应该如何与校园欺凌现场的旁观者沟通?[9]
- 可以做的:
- 感谢帮助或者试图帮助被欺凌者的同学,对他/她们的帮助给出具体的评价(即使他/她们的帮助没有成效,也要对他/她们进行鼓励);
- 以平静、客观、同理的语气与没有阻止欺凌的旁观者沟通,让他/她们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她们的不作为,令他/她们有所反思;
- 以此为契机,通过组织班会等形式的活动将欺凌事件转化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引导旁观的同学换位思考,帮助他/她们理解被欺凌者的感受,教会他/她们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去寻求老师或是其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的帮助。
- 不应做的:
- 不要责备、谴责未提供帮助的旁观者,避免他/她们因为自责或防御心理,更不积极地在未来目睹欺凌的时候采取行动;
- 不要要求旁观者描述事件经过,或让他/她们解释当时的行为,这对他/她们而言也是不安全的,可能招致报复;他/她们也可能出于自保,不会客观描述事实,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六、教师在预防和应对校园网络欺凌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10][11]
- 预防:
- 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对于青少年网络文化的敏感性与关注度,便于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提供相适应的指导。
- 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消除学生不文明的网络行为。
- 制定班级网络安全班规,明确告知学生网络欺凌的危害与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使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 强化与家长的合作交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生活的阶段性表现进行沟通,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不文明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自身做好表率。
- 应对:
- 对疑似网络欺凌事件进行确认核实,视情况向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汇报。
- 防止班级网络欺凌的扩大传播,要求欺凌者或请求有关部门立刻清除欺凌信息,注意保护隐私。
- 与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发布者与传播者进行分别谈话,了解事件的详细经过,对发布者与传播者进行积极管教,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
- 确认事件经过后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使其知晓事情原委,并配合学校做好后续教育与引导工作。
七、教师应当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之外的未成年人伤害事件?[12][13]
- 尚未演变为欺凌的学生冲突:对涉事双方进行单独谈话,教会其相互协商、换位思考的技巧,以处理同学间的日常矛盾纠纷;必要时可对行为不当的一方采取适当的管教措施,如减少玩耍时间、道歉等。
- 发生在校外的暴力:教师如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情绪反常、身体损伤等情况,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具体情况。可能存在欺凌或其他暴力情形的,在确认不是由于家庭而导致的情况下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并上报学校,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心理辅导;按照情节严重情况需要,按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 发生在家庭的暴力:教师发现学生遭受或疑似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长期无人照料、失踪等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依照规定及时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教师也可以与学生直接沟通情况,或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与学生的家人进行沟通,并向学生解释相关部门会采取什么行动。
- 不安全的网络使用行为:教师应立即制止涉事学生的不当行为,表明态度和立场,同时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理解学生对此类不良信息或风险行为存在的困惑,及时进行澄清与解答,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一旦发现提供此类不良信息的网络平台,教师可向有关行政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1] 国际计划. 预防校园欺凌(教师篇)| 教师在预防和发现校园欺凌中的作用[EB/OL]. (2022-08-05). https://mp.weixin.qq.com/s/55jBtqnxfmqXfNmz8DgJ7A.
[2]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社会情感学习教师指导手册[R]. 2020.
[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社会情感学习教师指导手册[R]. 2020.
[4] 教育部.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EB/OL].(2021-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5] 国际计划. 预防校园欺凌(教师篇)| 处理校园欺凌要做到哪几步?[EB/OL]. (2022-09-01). https://mp.weixin.qq.com/s/Lv4jVX0Tnd7OYTvSARVFug.
[6] WHO, UNESCO, UNICEF. School-based Violence Prevention: A practical handbook[R]. Section 5, 2019. https://www.unicef.org/media/58081/file/UNICEF-WHO-UNESCO-handbook-school-based-violence.pdf.
[7] 中国反校园欺凌网. 对受欺凌者的干预[EB/OL]. [2022-10-11]. http://www.antibul.sdnu.edu.cn/info/1025/1063.htm.
[8] 国际计划. 预防校园欺凌(教师篇)| 处理校园欺凌要做到哪几步?[EB/OL]. (2022-09-01). https://mp.weixin.qq.com/s/Lv4jVX0Tnd7OYTvSARVFug.
[9] Ibid.
[10] 薛博文,王永强.教师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事件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2(04):32-37+51.
[11]《班主任》.问题解决|班主任如何应对班级网络欺凌事件?[EB/OL]. (2021-12-19).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7175248.
[12] 教育部.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EB/OL].(2021-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13] UNESCO Bangkok.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inclusive, learning-friendly classroom: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R]. 2006.
校长(学校管理者)视角
一、学校可以如何创设一个积极安全的学校氛围?[1][2][3]
- 制度层面:
- 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和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专项制度,对暴力、骚扰学生等现象有恰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使学生感受到在学校是受到保护的。
- 成立专门的学生欺凌治理组织,由校内相关人员、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有关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宣传教育、组织认定、实施矫治、提供援助等。
- 学校应当定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欺凌专项调查,对学校是否存在欺凌等情形进行评估。
-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干预和转介机制,按照规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设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和服务。
- 建立健全教职工与学生交往行为准则、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视频监控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教职工和学生在校内的行为。
- 物质层面:
- 加强对校内隐秘角落(如、走廊、操场)和疏于管理的时段(如课间操、午餐)的巡视。为学生提供方便易得、安全可靠的举报途径,包括求助热线、网络举报平台、校园举报点等。
- 在校园内张贴海报,设立心理支持中心,为学生指明当遭遇校园暴力时,有哪些途径和资源可以寻求帮助。
- 加强校园读物和校园文化环境管理,禁止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读物、图片、视听作品等进入校园。
-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上网设施,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避免学生接触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 学生层面:
- 注重对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学校中开展伙伴或同辈支持计划,创设集体活动、小组合作场景,帮助其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 加强班级氛围建设,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与班级的管理当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之间的团结友善的关系。
- 把反欺凌主题或活动纳入到课堂教育当中。提高学生对欺凌的正确认识、增强其应对欺凌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打小报告”与“揭发欺凌行为”的区别,避免对学生造成更多的伤害。
- 将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纳入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网络文明和防止沉迷网络的教育。
- 教师层面:
- 学校应提高教师对于校园安全隐患和校园欺凌的防范意识, 为从事学生保护工作的人员接受相关法律、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供条件和支持,对教职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培训,使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做好准备。
- 学校应当建立与家长的有效联系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家访、家长课堂、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日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二、学校在收到校园欺凌报告后,应当如何应对?[4]
- 学校接到关于学生欺凌报告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认为可能构成欺凌的,应当及时提交学生欺凌治理组织认定和处置,并通知相关学生的家长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调查中,学校应不止关注欺凌事件本身,也对于欺凌发生的原因,以及欺凌者为什么会实施欺凌进行原因调查。指定相关教师对涉及欺凌事件的学生先进行心理帮扶,并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为其进行辅导。
- 认定构成欺凌的,应当对实施或者参与欺凌行为的学生作出管教,情节严重的给予对应的纪律处分(注意不可使用暴力的或侮辱性的惩罚措施),并对其家长提出加强管教的要求,必要时可以由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训导、教育。
- 必要时,学校应该向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报告欺凌事件,并配合处理。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等严重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
- 不同学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件,学校应当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联合调查机制,进行认定和处理。
[1]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社会情感学习学校氛围指导手册[R]. 2020.
[2] 中国反校园欺凌网. 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的欺凌干预措施[EB/OL]. [2022-10-11]. http://www.antibul.sdnu.edu.cn/info/1025/1066.htm.
[3] 教育部.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EB/OL]. (2021-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4] 教育部.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EB/OL]. (2021-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家长视角
如何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预防校园暴力的活动中来?[1][2]
- 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等多种形式为家长提供反欺凌相关培训。培训中不仅要介绍欺凌和反欺凌的知识,家长所需承担的责任,还需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反欺凌行为规则、举报方式、处置的流程和依据等内容。
- 学校的防治欺凌委员会要邀请适量的家长代表参加(注意家长代表的男女比例,和其代表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
- 学校欺凌治理组织应该在欺凌应急和处置预案和流程中,对欺凌发生时,什么时间、由谁来联系家长等问题提前做出明确的指引。
- 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机会来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掌握学校环境的一手信息,如在校园开放日时进行现场观摩、布置需要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等。
- 有害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增加儿童间暴力的风险。对此,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有关积极教养、亲子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1] 国际计划. 预防校园欺凌|学校如何与社区合作,共同防治欺凌?[EB/OL]. (2022-09-21). https://mp.weixin.qq.com/s/tzjwYGFTtx3fg_4VRhzinA.
[2] WHO, UNESCO, UNICEF. School-based Violence Prevention: A practical handbook[R]. Section 7, 2019. https://www.unicef.org/media/58081/file/UNICEF-WHO-UNESCO-handbook-school-based-violence.pdf.
安全上网
相关事实及信息
网络安全概述
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是18岁以下的儿童[1],每天有超过 17.5 万名儿童第一次上网,也就是平均每一秒钟就会新增两名儿童网民[2]。他们在网络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建立友谊、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创造力,参与社会,与世界发生联结。
然而,数字世界在给孩子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暗含了网络暴力和其它风险,包括网络欺凌、网络性虐待和性剥削、不良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
一、网络暴力和网络风险
儿童面临着不同形式的网络暴力和网络风险:他们可能接触到暴力或露骨的内容,遭受网络欺凌或其他形式的同伴间暴力;他们的隐私可能受到侵犯,他们的健康可能因为过长的“屏幕时间”而受到损害[3]。
针对儿童的网络暴力常常会延伸到现实世界,反之亦然。比如,性犯罪者会在网上与儿童交友,并引诱他们在线下见面,而学校里的欺凌行为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在线上进一步发酵。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散播关于他人的不实言论或发布令他人难堪的照片、向他人发送具有伤害性或威胁性的信息等[4]。
网络性引诱
网络性引诱是指成年人在线上与儿童交友,以利用他们进行性虐待或其他形式的虐待[5]。引诱者往往从与儿童建立关系开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弱点。一旦他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引诱者就会通过操纵孩子和要求孩子来逐步实施虐待。这种关系也可能升级为线下的身体侵害。
网络性引诱通常被视为网络儿童性剥削和性虐待的一部分,后者包括但不仅限于制作、拥有和分发儿童性虐待材料(包括图像和视频),针对潜在儿童受害者的网络性引诱,以达到性剥削的目的(比如操纵或胁迫儿童在网上进行性行为),以及对于儿童性剥削和虐待的直播[6]。
除了网络暴力之外,儿童还可能遭遇到各种网络风险,比如:
网络隐私泄露
网络隐私发生泄露意味着个人身份信息(比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浏览记录、在线交易记录、个人图像或视频等)被公开,或未经同意被转让给第三方。这类信息的泄露侵犯了儿童的隐私权,并可能导致潜在的伤害,如网络诈骗、骚扰和网络欺凌。
“屏幕时间”过长
使用(尤其是过度使用)数字设备对儿童的影响已经成为家长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尽管“限制使用时长”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应对方法[7],长时间使用屏幕的确会造成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比如缺乏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导致近视或造成其他视力损伤。
二、现状
随着儿童上网经历的增加,他们在网上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2019年,一项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在30个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8]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青少年(13-24岁)表示自己曾遭遇过网络欺凌[8]。
网络性引诱、对儿童性虐待的直播以及儿童性虐待内容的传播均有明显的增长。十年前,针对含有儿童虐待材料的报告还不到一百万份。这一数字在2019年攀升到了7000万,比2018年的数字增加了近50%。受害者遍布各个年龄段,但整体呈年轻化的趋势[9]。
残障儿童在网上面临与非残障儿童类似的风险,但也可能面临与他们的残疾有关的特殊风险。他们遭遇网络欺凌的可能性比非残障儿童高12%[10]。
一些国家的数据显示,十几岁的女童受到网络欺凌的可能性是男童的三倍[11],形式包括网络谣言传播和接收未经索求的的露骨图片。
在中国,根据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12],2020 年6-18岁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 亿。其中,19.5%的未成年人在网上遭受过讽刺或谩骂,7.2%表示自己或亲友在网上遭到过恶意骚扰,4.9%表示个人信息未经允许在网上被公开。34.5%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暴力等内容。
三、网上暴力给儿童带来的后果
网络暴力和网络风险都会给儿童造成深远的伤害,因为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触达到达非常广泛的受众。而且相关的数字内容会一直存在并且可以随时再现,这使得受害者更难“了结”相关事件。即使在家里等原本安全的地方,受害者也会感觉到被侵犯、被嘲笑,感觉无力以及羞耻,这样的感受也会阻止儿童说出真相、寻求帮助或试图处理暴力事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很难将网络暴力和线下暴力的后果分开,因为它们往往会有交集,而且往往可能同时发生。不过证据显示,网络暴力的确可以造成严重和持久的伤害[13],比如影响心理健康(焦虑、抑郁、心理创伤、自我伤害)、造成健康风险行为(危险性行为、药物滥用)以及影响身体健康(体重增加和肥胖的问题、怀孕和分娩期间的问题、将来的健康问题比如心脏病和糖尿病)。
网络暴力的后果也不仅限于健康问题。在网上或线下受到伤害的儿童更有可能在学校表现困难,违反规则和法律,并有可能在生活中遭受更多来自其他成年人或同伴的暴力[14]。
四、家长可以怎么做
儿童使用互联网确实带来了风险,但重要的是要记住:风险不一定意味着伤害,上网也不一定带来伤害。如果儿童已经对相关风险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预防潜在伤害发生的能力,他们就能安全上网且免受伤害。
儿童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惩罚。与其禁止孩子上网或为这个问题感到焦虑,不如试试积极养育,教会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互联网。从现在开始,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尊重、理解、沟通、信任和示范”这几点做起吧。
尊重:重视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家庭数码产品使用计划和规则的制定,引导孩子不仅关注数量(使用时长和频次),更要关注质量——比如安排丰富多样的在线活动,鼓励主动参与创作,而不只是被动地消费内容。
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孩子关于使用网络的决定,并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家庭计划和规则制定完之后,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执行和遵守。
理解:了解孩子,清楚他们的成长阶段
家长首先要熟悉孩子常用的网络平台或应用,耐心引导孩子认识和了解潜在的风险,并且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
家长可以教孩子养成预防风险的好习惯,比如使用复杂的密码、设置账户隐私、知道拉黑、删除好友和举报等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教孩子用技术做好自我管理,比如用“屏幕使用时间”或类似应用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上网时间和行为,并鼓励他们对此进行反思。
沟通: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孩子说话
主动了解孩子在网上做什么,尝试孩子正在使用或者同龄人之间流行的产品或服务,问问孩子你是否能够参与他们的网上活动。当你表现出好奇和包容的态度,孩子就更有可能与你产生联结,也更愿意与你交流。
你们可以从上网开始,聊聊孩子和同龄人都在关注和谈论什么话题,聊聊如何识别网络谣言,聊聊网友是否可靠,还可以分享你自己的上网趣事。沟通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在上网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他们真实的观点。
信任:相信孩子愿意并能够做好
不要偷偷查看孩子的上网记录。如果你准备使用“家长控制”或“访问限制”等功能,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并解释使用的原因,然后跟孩子达成一致。
营造支持的氛围,确保孩子知道如果在网上有不愉快的经历应该如何以及向谁寻求帮助。如果孩子希望你协助解决问题,请保持镇定,不要急于下结论、批评孩子或威胁没收设备。与孩子保持同一阵线,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习经验。
示范:以身作则,指明方向
在要求孩子做到之前,家长先身体力行,做好榜样。对孩子来说,家长的上网行为是最直接的榜样。因此家长首先应当做到健康、友善、主动和创造性地使用网络。通过展示查询天气、搜索菜谱,或者查地图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电脑或手机不只是玩具,上网也不仅限于休闲娱乐。数字技术是强大的创造工具,我们可以用它完成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
家长也应当展示安全预防措施,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家庭成员的照片之前,应征得对方的同意。应该考虑照片中可见的内容,避免发布含有姓名、门牌号或学校名称等私人信息的照片。
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你愿意开始做出改变,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利用积极养育的方式来保护孩子的网络安全,同时让他们在数字世界中收获更多,并且跟他们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的关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您携手这一改变之旅。了解积极养育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unicef.org/parenting.
[1] <www.unicef-irc.org/publications/pdf/idp_2016_01.pdf>
[2] <www.unicef.org/press-releases/more-175000-children-go-online-first-time-every-day-tapping-great-opportunities>
[3] <www.unicef.org/protection/violence-against-children-online>
[4] <www.unicef.org/end-violence/how-to-stop-cyberbullying>
[5] <www.unicef.org/cambodia/lets-chat-about-online-grooming>
[6] <www.weprotect.org/issue/>
[7] <www.unicef-irc.org/evidence-for-action/screen-time-concerns-children-participation-digital-online/>
[8] <www.unicef.org/press-releases/unicef-poll-more-third-young-people-30-countries-report-being-victim-online-bullying>
[9] <www.itu.int/en/ITU-D/Cybersecurity/Documents/COP/Guidelines/2020-translations/S-GEN-COP.IND-2020-PDF-C.pdf>
[10] <www.itu-cop-guidelines.com/parentsandeducators>
[11] <https://violenceagainstchildren.un.org/content/girls>
[12]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ANNUAL REPORT ON THE INTERNET USE BY MINORS IN CHINA (2020)
[13] <www.who.int/multi-media/details/what-are-the-consequences-of-online-violence-against-children>
[14] <https://www.who.int/multi-media/details/what-are-the-consequences-of-online-violence-against-children>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不同场景的问与答
一、孩子在网上被人欺负了,我该怎么办?
核心理念:跟孩子保持同一阵线
- 表达重视和关心,倾听孩子讲述。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责备孩子 “软弱”,这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力。明确表达自己对孩子情况的关心和希望陪伴支持他们的意愿,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带预设地倾听,不要轻易下结论,比如质问孩子“是不是先惹的别人”。
- 与孩子讨论事情的性质是否属于欺凌。如果事情一再发生并且孩子对此感到受伤或不舒服,那么这就是欺凌。如果孩子遭受了网络欺凌,明确告诉孩子,被欺凌不是他们的错,你会做他们坚实的后盾,与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一直陪伴和支持他们。
- 跟孩子一起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鼓励孩子自主选择。无论他们希望独立解决还是需要协助,都支持他们的决定。遭受欺凌的孩子往往会体验到很大的无助感,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重新获得一些掌控感。
- 一些实用技巧:建议孩子可以明确要求欺凌者停止相关行为,与此同时孩子应当终止聊天或退出游戏,屏蔽或删除欺凌者并且举报。注意不要教孩子用暴力对抗或实施报复。如果欺凌者是同龄人或住在同一个社区,如果有必要的话家长可以与学校老师、社区工作人员或欺凌者的家长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另外,家长可要求社交平台删除相关信息,或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所设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电话为12377,网址为www.12377.cn)举报。如果网络欺凌的内容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如人身威胁、敲诈勒索、性侵犯等,家长应向警方报告,寻求帮助。
Q&A:什么是网络欺凌,如何帮助孩子预防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散播关于他人的不实言论或发布令他人难堪的照片;通过即时通讯平台向他人发送具有伤害性或威胁性的信息;冒充他人并以他人名义发送恶意信息 。
网络欺凌可能发生在任何儿童参与互动的在线平台,并且随时都可能发生。它带来的伤害影响深远,因为它能迅速地大范围传播,并在网络上留下永久的痕迹。
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善意的玩笑和欺凌之间的区别。如果他们觉得受伤,或者认为别人在嘲笑他们,而不是和他们一起开玩笑,那么这个玩笑就过头了。这样的行为被称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孩子感到不适,且行为也没有停止,那就无需容忍,而是有必要去寻求帮助。
家长可以帮助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欺凌,教他们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调整隐私设置,使用拉黑、删除和举报等工具,以及谨慎对待自己的网上言论和行为,因为消息一旦在网上发布后,就很难完全删除。
家长还应该与孩子建立积极的关系,并且树立以非暴力方式处理事情的榜样,因为经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在被欺凌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站出来发声或寻求帮助。
此外,家长应注意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在使用互联网后,并注意任何欺凌的迹象,如情绪低落、焦虑或过度警惕等。
最后,家长还可以与孩子讨论各种网络欺凌事件,分享各自的观点,模拟如果自己面对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应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阅读以下文章:
何谓网络欺凌?关于网络欺凌你需要知道的六件事
青少年面对网络欺凌可以怎么做?
二、孩子在网上欺负别人,我该怎么办?
核心理念:言传不如身教
- 不要反应过度,也不要试图否认或忽视这个问题。等待孩子平静一些之后,花点时间跟孩子讨论刚刚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情绪爆发,是否有其他更积极的做法可以替代?比如暂时断开网络,等一下再回来等。
- 教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观看网络暴力相关采访或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比如在发表意见之前,先想一想 "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这是真的吗?"。
- 做好行为表率。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适当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做到尊重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不大喊大叫,不威胁或辱骂孩子,不互相指责或使用语言暴力,允许孩子分享他们的不同意见,并积极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阅读以下文章:
家长指南:沟通、理解、陪伴——帮助孩子远离网络欺凌
三、孩子给陌生人发自己的私密照片,我该怎么办?
核心理念:保持镇静,听孩子说
- 不要责备孩子甚至羞辱孩子。重要的是抱着“非评判”的态度处理这种情况,因为孩子可能已经感到尴尬或羞愧。也不要立即没收孩子的手机或电脑,企图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因为这只会破坏他们对你的信任,并导致他们将自我封闭。
- 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疏导。如果有必要,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 保持冷静,听孩子说。告诉他们向大人寻求帮助是正确的选择,感谢他们的信任,并保证你会帮助他们一起处理这件事情。
- 与你的孩子一起保留证据,并联系警方。截图或记录对话,注意保留重要信息。家长也应立即联系网络平台、移动运营商或互联网监管机构,要求删除相关内容。
- 持续关注孩子的状态,鼓励他们扩大朋友圈,参加能让他们感到快乐的线下活动。
Q&A:什么是网络性引诱,怎么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网络性引诱是指成年人在线上与儿童交友,以利用他们进行性虐待或其他形式的虐待。性引诱的发生会经过一段时间,引诱者往往从与儿童建立关系开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弱点。一旦他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引诱者就会通过操纵孩子和要求孩子来逐步实施虐待。这种关系也可能升级为线下的身体侵害 。
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什么是网络性引诱,以及在互联网上分享个人或敏感信息的潜在风险和危险。比如,分享私密照片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包括骚扰、勒索,甚至是法律问题,因为我们无法控制谁能看到这些照片或如何使用它们。即使我们只跟认识和信任的人分享照片,它们仍然可能在我们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被分享给其他人。还要告诉孩子要警惕以招募 "网红"或 "偶像练习生"的名义收集照片的行为。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孩子学会拒绝。
在面对性引诱者的劝说时,孩子们可能会迫于压力,为了面子或取悦对方而说或者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所以,父母可以教孩子在平时如何表达拒绝的态度。 比如,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或某些行为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时,告诉他们要果断地说不,并向家长或老师报告。告诉他们,如果一段关系需要你违背自己的意愿来满足对方,那这一定是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四、孩子玩手机停不下来,我该怎么办?
核心理念:陪孩子一起“离线”,跟孩子一起”连线”
- 根据孩子年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家长应当严格控制他们观看电视或使用数码设备等的“屏幕时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观看电视、手机等屏幕;2岁-4岁的儿童,久坐不动的屏幕时间每天不应超过1小时,越少越好。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数码设备使用规则和计划,全家共同参与、共同遵守。
- 在劝说孩子放下手机的同时,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尤其是陪伴孩子的时候,更要放下手机。在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将所有移动设备都放到一边,与孩子聊聊这一天各自做了些什么,也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展示,我们可以不必依赖或沉迷于数码设备。
- 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有时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也不清楚被要求放下手机之后自己能做什么。这就需要家长来出主意或引导孩子,比如可以主动带领孩子一起发起同伴游玩活动,鼓励他们寻找跟自己兴趣爱好相似的小伙伴,并在玩耍时提供适当的监护,确保他们的安全。
- 亲子陪伴也很重要,可以考虑和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活动,比如一起阅读、游戏,进行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等。陪伴孩子一同发现虚拟世界以外的乐趣,跟孩子一起发展社交技能、体验新鲜事物,发掘兴趣爱好。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阅读以下文章:
应对网络使用时长问题:儿童权利视角
五、孩子模仿视频中的危险行为怎么办?
核心理念:亲子共视,在讨论中学习
- 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逻辑。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可能更容易被不断变化的视觉刺激所吸引,比如画面快速变化、充满新鲜感的视频。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往往从观察和模仿中学习得来,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区分事实和幻想。所以,长期接触暴力视频内容,可能导致儿童误以为暴力是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正常或合适的方法,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
- 亲子共视,通过讨论学习。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和孩子一起观看。另一方面,如果屏幕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暴力,父母也不必紧张。他们可以与孩子讨论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这种暴力行为是否合适,以及是否有其他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与孩子谈论暴力行为的后果,以及为什么这种行为在现实中是不被接受的。你也可以引导孩子想象被伤害者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 身体力行示范。父母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好榜样,不使用暴力管教,比如打骂来处理孩子的问题,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使用非暴力的手段来处理与其他人的冲突。
六、孩子经常在网上提交个人信息换取免费礼物,我该怎么办?
核心理念:把错误转化为学习机会
- 迅速做出反应,共同解决问题。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孩子已经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家长应立即帮助孩子保留证据并联系警方。家长也应立即联系网络平台、移动运营商或互联网监管部门,要求删除相关私人信息。
- 吸取教训,从错误中学习。家长也可以把这件事变成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课程,讨论而不是责骂或惩罚孩子,帮助他们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要格外注意网上的广告,并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类似情况时做好准备,比如在分享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学校、个人照片、视频和其他联系信息之前三思而行。
- 父母应以身作则,谨慎分享信息。家长也应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例如,不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孩子的照片,特别是透露他们姓名、学校、家庭住址和其他背景信息的照片。如果要分享,应该调整设置,确保只有朋友和家人能看到这些照片。
Q&A:我可以如何帮助孩子保护网络隐私?
- 帮助孩子了解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所提供的隐私设置和工具,包括告诉他们如何调整设置,以确保只有特定的人群(比如线下认识的朋友,或同一学校的同学)可以看到个人资料和发布的消息,以避免暴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告诉他们如何拉黑或举报行为不当的用户。
- 教孩子设置高强度、不容易被猜到的独特密码,避免使用由姓名或出生日期组成的简单密码,不要把密码告诉别人。而且最好为不同的网站设置不同的密码,而不是只用同一个密码。如果可能的话,定期更改密码。尽可能启用双重验证等功能,给账户添加多重保护。
- 告诉孩子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只分享必要或适当的信息,包括避免分享敏感信息,比如全名、生日、密码、地址、手机号码、银行账户信息、学校信息等。谨慎使用“共享位置”或“打卡签到”等功能。
七、孩子接触到网上的不良内容,我该怎么办?
核心理念:抓住教育时机
- 不要紧张或回避,也不要勃然大怒。抓住这个教育时机,跟他们讨论这些内容——他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互联网上会存在这样的内容,如果不想看可以怎么做等等。如果时机合适,你也可以借此机会提供正确和科学的性教育,防止他们被错误信息误导。此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举报网站上出现的不当信息,以阻止这些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 选择适当的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专门针对儿童的网站或应用程序,或符合其兴趣的适龄内容。网上权威的评级、评论或推荐可以帮助你做出选择。
- 考虑使用“家长控制”或过滤功能来管控孩子的在线活动,保护他们免受不良内容的影响。确保提前与孩子沟通,让他们了解这样做的原因,比如保护他们免受有害或不良内容的影响。向孩子保证你信任他们,这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帮助他们保持安全和健康的工具。
另外,告诉孩子,如果内容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就立即退出网站或下线,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永远都可以相信和求助家长。
Q&A:网上有这么多危险,干脆让孩子别上网了行吗?
孩子使用互联网的确会带来风险,但家长应当记住,风险不一定意味着伤害。如果儿童意识到风险并能防止潜在的伤害,他们就能安全上网且免受伤害。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习、交流、参与和个人成长提供了众多好处和机会。与其试图禁止儿童使用互联网,不如为他们提供自我保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教育他们如何安全和负责任地使用互联网,包括教他们了解网络暴力和网络风险,如网络欺凌、网络性引诱、网上隐私泄露、假信息和过度使用等。家长可以与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些风险,共同思考如何应对。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护自己免受风险,如权限设置、数据披露设置、防黑客保护、拉黑屏蔽和举报。他们对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做好准备,也越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好处。
在家中实现积极养育
相关事实及信息
一、什么是暴力管教?
暴力管教是一种针对儿童的暴力形式,它包括身体伤害(比如摇晃、殴打或拍打儿童)和心理伤害(比如对儿童大声尖叫,起辱骂性的外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辱骂儿童)[1]。
二、什么是积极养育
与暴力管教不同,积极的养育意味着以一种积极的、非暴力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协助开发孩子的潜力。这意味着家长心怀关爱之情,以共情和尊重的方式提供指导,从解决长期问题的角度制定规则。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并为孩子积极探索学习和茁壮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暴力管教的现状
全球范围内,2-4岁的儿童中,有四分之三(近3亿人)经常遭受父母或其他照护人的暴力管教(体罚和/或心理攻击),有近十分之六(2.5亿)遭受体罚[2]。在30个有相关数据统计的国家,每10名一岁大的儿童中就有6人经常遭受暴力管教。同时,在一岁大的儿童中,近四分之一曾被用力摇晃以作体罚,近十分之一孩子的脸部、头部或耳部等身体部位曾遭受击打[3]。全世界约有11亿名家长,即略高于四分之一的人承认体罚作为一种管教方式是有必要的[4]。
各年龄段的女孩和男孩遭受暴力管教的比例大致相同。残障儿童比非残障儿童更有可能受到体罚[5]。
针对儿童的暴力在中国也广泛存在。一项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针对68篇研究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6],结果显示中国0-17岁儿童中,遭受身体虐待的比例为26.6%、遭受情感虐待的比例为19.6%、遭受性虐待的比例为8.7%、被忽视的比例为 26.0%。
四、暴力管教会对儿童产生终生影响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遭受的暴力很可能伤害儿童的长期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些伤害包括永久性的身体伤害和残疾、性传播感染、焦虑、抑郁、低自尊、产生自杀念头、意外怀孕,以及无法维持稳定的关系和对他人的共情。暴力损害了儿童学习和上学的能力,制约了儿童充分发挥其潜力的能力。暴力有时还会导致儿童的死亡[7]。
如果儿童受到了来自家长的暴力管教,他们对暴力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即将暴力视为与他人互动的正常方式,而且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行为内化[8]。
五、积极教养的影响
积极养育在亲子之间建立了基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强大而深刻[9],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支持和关爱的安全环境,有助于减少虐待和暴力的发生,为孩子带来更健康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10]。
研究表明,积极养育有助于青少年时期与情绪和认知有关的大脑区域更好地发挥功能[11]。它还能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创造力、对未来的信念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它有助于儿童在成年后发展更好的关系、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12]。
六、家长可以做什么:用积极养育代替暴力管教
也许你都是为了孩子的好,但你觉得让孩子保持配合、取得进步的唯一方法就是暴力管教。或者有的时候你的情绪会占了上风。但是作为家长,我们都有责任不让暴力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好消息是,我们还有其他选择。与其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孩子能避免暴力管教产生的长期负面影响,或者打完孩子心存愧疚又别无他法,不如现在就采取行动,用积极养育代替暴力管教。
养育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积极养育首先关乎育儿的心态,它的核心包括:尊重、理解、沟通、信任和示范。
- 尊重:重视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制定规则或计划时,邀请孩子共同参与,并确保家庭成员共同遵守或执行。尊重孩子的感受。如果你需要向孩子道歉或道谢,就像跟其他成年人一样,跟孩子说“对不起”和“谢谢”吧。
- 理解:了解孩子,清楚他们的成长阶段
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主动学习儿童发展、儿童心理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认知和情绪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更好地跟孩子交流。理解孩子因为能力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某事的挫败感,给予安慰并跟他们一起想办法做好。
- 沟通: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孩子说话
围绕生活中的各种话题进行讨论,抛弃“权威”的家长定位,不做预设,营造开放和安全的沟通氛围。跟孩子分享你的生活和工作,你的快乐和烦恼,就像是跟朋友那样。
- 信任——相信孩子愿意并能够做好
相信你的孩子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得更好,犯错是因为他们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他们需要惩罚。把失败变成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从经验中学习。跟孩子保持同一阵线,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在那儿给他们支持。
- 示范:以身作则,指明方向
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情绪管理、健康用网等问题,家长在要求孩子做到之前,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做好榜样。这样家长的要求才会有说服力,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
“积极养育”不是什么神秘技法,这些方法每个人都能掌握。它能帮助我们跟孩子建立真诚、牢固、持久的联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精心制作了养育小贴士和其他材料,一起来试着让改变发生吧!
[1] <https://www.unicef.org/mena/sites/unicef.org.mena/files/2019-02/ViolentDiscipline-28Jan19_0.pdf>
[2] <https://data.unicef.org/resources/a-familiar-face/>
[3] <https://data.unicef.org/resources/a-familiar-face/>
[4] <https://gdc.unicef.org/resource/familiar-face-violence-lives-children-and-adolescents>
[5] <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rporal-punishment-and-health>
[6] 方向明等,“The Burden of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年,第 93 卷,第 176-185C 页
[7] <www.unicef.org/media/96686/file/VAC-Advocacy-Brief-2021.pdf>
[8] Fry, D. (2016, November 7-9). Preventing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And how this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stronger economies [Thematic Research Paper]. The 3rd High-Level Meeting on Cooperation for Child Righ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9] <www.unicef.org/serbia/en/parenting-hub>
[10] <www.unicef.org/georgia/press-releases/>
[11] Positive parenting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brain structure: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8, 7-17.
[12] Parental warmth and flourishing in mid-lif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0, 65-72.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不同场景的问与答
一、什么是暴力管教?
暴力管教是一种针对儿童的暴力形式,它包括身体伤害(比如摇晃、殴打或拍打儿童)和心理伤害(比如对儿童大声尖叫,起辱骂性的外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辱骂儿童)[1]。 很多家长采用暴力管教的手段并不是希望真的伤害孩子,而是认为孩子需要为错误行为付出代价,并期望孩子能从惩罚中受到教训,从而避免再次犯错。
但是很多研究都表明,童年时期遭受的暴力很可能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除了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之外,还可能导致孩子做出高风险行为(如酗酒、吸毒、抽烟和不安全性行为等),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无法维持稳定的关系,无法对他人产生共情。暴力会伤害儿童参与学习的能力,制约儿童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暴力甚至会导致儿童的死亡[2]。
如果儿童遭受了暴力管教,他们对暴力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颇,会认为这是与他人互动的正常方式,并可能会将这种行为内化[3],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效仿。
二、拍打一下和打孩子是不是不一样?我能用轻微的体罚来管教孩子吗?
轻轻的拍打或任何形式的体罚都不是纠正孩子行为的安全方式,都不能被接受。这是对孩子的尊严缺乏尊重的表现。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微的体罚也会导致孩子遭受更严重虐待的风险增加[4],并且父母很难准确把握体罚孩子的力度大小。
另一方面,任何形式的暴力管教都显示出成年人“有权”伤害处于弱势的孩子,并且展示了一种倾向用暴力而不是寻找其他积极解决方案的心态。
此外,当讨论妇女、老年人或任何其他人群遭受暴力时,社会并不会划定界限并试图为任何级别的暴力辩护。那么当讨论儿童遭受暴力的问题时为什么要如此呢?[5]
三、孩子总被别人告状说惹事,我该怎么办?
- 先“暂停”,平息怒气,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时家长一听到告状就火冒三丈,认定孩子又不听话,又在惹事,需要好好教训一顿。此时不妨先“暂停”,让自己平息一下怒气,向告状的人问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 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找个时机与孩子单独聊聊,不要带有任何预设,听听在孩子眼里这件事是什么样的。事情可能是误会。如果不是误会,可以询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么做不恰当,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这么做是不对的,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明确规定并给予正向激励
跟孩子解释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当他们表现良好时,一定要称赞和奖励他们。这有助于强化良好的行为并鼓励孩子继续做出积极的选择。 - 关注孩子,减少孩子不安全感
有时候孩子希望以“惹事”来引起大人的注意,特别是家长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更会这样。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每天或每周固定抽出一段时间与孩子联系,即使是异地也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会一直关注自己,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四、什么是积极养育
与暴力管教不同,积极养育意味着以积极的、非暴力的方式养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开发孩子的潜能。这意味着家长以长远的眼光,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基于理解和共情来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提出要求[6]。积极养育认定孩子并不是故意表现不好,只是在学习。
积极养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能在其中积极探索、学习并茁壮成长。积极养育也有助于减少虐待和暴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
另一方面,积极养育并非溺爱,而是认为孩子通过合作和奖励比通过冲突和惩罚能学到更多。当他们感觉良好时,就更会表现良好,而当他们感觉不好时,会表现得更糟糕。
研究表明,积极养育有助于青少年时期与情绪和认知有关的大脑区域更好地发挥功能[7]。它还能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创造力、对未来的信念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它有助于儿童在成年后发展更好的关系,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8]。
五、孩子非要帮忙,结果反而更添乱,我该怎么办?
- 理解孩子的挫败感,用积极养育代替暴力管教
孩子本想挑战自己,但没有成功,已经非常挫败和沮丧了,加以责骂和惩罚只会让他们更难过,也会打击孩子尝试和挑战的精神。家长可以尝试用积极养育代替暴力管教,转变思维方式,理解孩子是想帮忙,也想挑战自己,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认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否定或惩罚。 - 引导孩子从错误/失败中学习经验
等时机合适的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聊聊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告诉孩子他们愿意帮忙和挑战自己是非常棒的,虽然暂时失败了,但我们可以一起从错误中学习。 - 注意安全问题
如果任务的确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存在安全隐患,家长可以感谢孩子主动帮忙,并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不能帮忙。然后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这样既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安全。
六、积极养育意味着完全不能批评孩子吗?
积极养育认为孩子犯错是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反对基于讽刺或羞辱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养育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家长应当提供非暴力的、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来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意味着关注行为本身,并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改进。
举例来说,爱哭的孩子可能会被称为“爱哭鬼”、“胆小鬼”,动作慢的孩子可能会被描述为“拖拉”、“磨蹭”,这些批评像是标签一样,让孩子形成“固定心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有限,认定自己就是“坏孩子”,甚至放弃了改进的念头。
反之,如果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愿意表现良好,就会对孩子抱有信心,同时更关注他们不当行为背后具体的原因。同时,当我们愿意跟孩子一起正视困难,思考解决方法,孩子就会觉得困难或错误并不可怕,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事情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七、孩子一批评就顶嘴,我该怎么办?
- 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是对个人进行评判
重点陈述您观察到的事实。比如“我发现你最近的考试有五道题都是因为粗心错的,是这样吗?”比“你每次都这么粗心”要更准确,从情感上来说孩子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 邀请孩子一起思考解决方式
如果孩子也认同这个事实,下一步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想想改进办法。比如看看粗心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是读题不仔细,还是抄写的时候抄错,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有没有相应的改进方法,比如把题目读两遍或者验算等。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不可怕,只要从错误中有所收获,就是好的。 - 关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刻
当孩子做到认真仔细的时候,家长可以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从成功中提炼经验。通过给予积极的、正向的强化,帮助孩子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表现。
八、为什么大人总是习惯性地想要吼孩子或者打孩子?
很多家长打骂孩子,只是因为他们就是在暴力管教中长大的。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社会中存在一种“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说法,因此那时候暴力管教是被普遍接受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证据都证实了暴力管教对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9][10]。
有些父母可能会质疑说,“我小时候经常被打,但我现在也挺正常的”。但是,没人知道如果他们小时候没有遭受暴力管教,他们的人生会不会因此而有所不同。况且就算是这些人,也不会觉得被打是一种愉快的体验。那么,如果有其他有效的方法来养育孩子,为什么不尝试做出改变呢?
很多时候,父母除了暴力管教以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他们不知道,也不会使用积极的、非暴力的方法来养育孩子。研究表明,使用暴力管教的父母通常会感到内疚,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停止或换种方式来管教[11]。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采用积极养育替代暴力管教,传播知识并鼓励父母探索积极养育方法,为更多家庭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亲子关系。
九、没忍住对孩子发了火,我该怎么办?
- 平复情绪,向孩子真诚道歉
跟孩子坦诚说明,自己需要几分钟时间解决一下情绪问题。暂时离开孩子身边,深呼吸,平复一下心情,等平静一些之后可以再回到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个拥抱,如果在异地也可以隔着屏幕跟孩子远程拥抱或握个手。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说明自己因为没有控制好情绪,冲孩子发了火。让孩子知道您对自己的说话方式或行为感到抱歉,以后会尽力做得更好。 - 与孩子讨论自己的行为和当时的心理
如果家长能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那么这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好机会。如实解释您当时的感受,比如烦躁、担心、生气、紧张等,当时身体和心里分别有什么感觉。这会成为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好开始,因为识别并且能用语言表达情绪是学习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 必要时候向外界求助
家长可以反思自己的情绪变化,找到情绪爆发背后的原因,是身体原因、工作压力、时间紧张,还是其他原因。有没有办法通过其他渠道纾解?可以向外界寻求建议和支持,比如找朋友倾诉、做运动、画画、听音乐或者出门散散心等等。
十、孩子冲到马路上,太危险了,我能打他/她吗?
- 做好监护人,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
制止家长打孩子不代表制止家长保护孩子。家长应该陪同孩子过马路,如果孩子冲到马路上,或在路中央玩闹,家长应该立即把孩子带离。 - 引导而不是使用暴力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过马路的。即使他们已经跟随大人过了很多次马路,但他们可能未必知道应该如何安全地过马路。打孩子也没法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安全地过马路,或者如何应对危险,孩子也不会把遭受暴力和避免危险联系起来。
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让他们观察过马路的行人以及来往的车辆,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想想如果在马路中间玩闹可能会发生什么。然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加练习,比如让孩子领着自己过马路。 - 鼓励良好的行为,养成好习惯。
保护孩子远离危险并不意味着对他们使用暴力。当孩子表现良好时,肯定他们的行为,并逐步帮助他们养成安全过马路的好习惯。
十一、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我该怎么办?
- 离开现场,不要试图“赢了”孩子
如果可能的话,将孩子带离现场,避免遭受被围观、被议论的压力,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等待孩子舒缓情绪。如果孩子拒绝离开,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等待他/她平静下来,也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或东西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试图以更高的音量盖过孩子的哭闹,或者用暴力制止孩子的行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 理解孩子的情绪,但不纵容
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家长可以抱抱孩子,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是难过、失望,还是委屈、生气等等。找出情绪爆发的原因,是因为累了、饿了、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还是不能去想去的地方?可以告诉孩子您理解他/她的失望或沮丧,解释原因并一起讨论替代方案。坚定并始终如一,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 提前约定外出的安排
提前与孩子约定外出可以买什么,可以去哪儿。也可以全家一起制订购物计划或旅行计划,大人和孩子都按计划执行。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被尊重,自己的想法被理解,就不会觉得不公平,从而能更理智地进行决策。
十二、如果孩子遭到欺凌或威胁,我该怎么办?[12]
如果了解到孩子正遭受欺凌,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来提供帮助:
- 平静地倾听孩子诉说。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到您的倾听和支持,而不是仅仅试图找到被欺凌的原因或是解决问题。确保孩子认识到,这不是他/她的错。
- 告诉孩子您相信他/她。让孩子知道,您很欣慰他/她能告诉您发生了什么;这不是他/她的错;您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孩子。
- 与老师或校方沟通。您和孩子不必独自面对欺凌。询问校方是否存在针对欺凌行为的政策或相应的行为准则。既包括现实中的欺凌,也包括网络欺凌。
- 做孩子的后盾。对孩子而言,在面对欺凌的影响时,拥有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确保孩子知道随时都能与您沟通,并向孩子保证,情况一定会变好的。
十三、如何发现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13]
仔细观察。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因为有些孩子可能不会说出自己的担忧。需要注意的迹象包括:
- 身体上的伤痕,如不明原因的瘀伤、划伤、骨折和愈合的伤口;
- 害怕上学或参加学校活动;
- 情绪焦虑、紧张,或非常警惕;
- 在校内外几乎没有朋友;
- 突然不和朋友来往了或逃避社交场合;
- 衣物、电子产品或其他个人物品丢失或遭到毁坏;
- 经常要钱;
- 学习成绩差;
- 旷课,或者从学校打来电话要求回家;
- 总想要靠近大人;
- 睡眠不好,可能会做噩梦;
- 抱怨头痛、胃痛或其他身体不适;
- 上网或使用手机后常常情绪低落(而且没有合理的解释);
- 变得不同寻常地遮遮掩掩,尤其是上网时;
- 富有攻击性或暴怒。
坦诚沟通:跟孩子讨论哪些在学校、社区和网络上的行为是良好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坦诚沟通很重要,以便让孩子愿意跟您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十四、如果孩子欺凌别人,我该怎么办?[14]
如果您认为或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欺凌别的孩子,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可能有其他原因引发。欺凌他人的孩子通常只是想融入同伴,寻求关注,或者仅仅是想弄清如何处理复杂的情绪。某些情况下,欺凌者本身就是家庭或社区暴力的受害者或目击者。帮助孩子停止欺凌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 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孩子是否在学校感到不安全?是否和朋友或兄弟姐妹打架?如果孩子无法和您解释自身行为,您可以向心理咨询师、社工或心理健康专家等擅于与儿童打交道的专业人员咨询。
- 采取健康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举例说明一个让自己感到沮丧的情景,并为孩子提供建设性的应对方式。借此讨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和无害的应对方法。鼓励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象自己遭到欺凌的情况。提醒孩子,在网络上用言语攻击别人也能造成现实中的伤害。
- 做自我检查。有欺凌行为的孩子往往是模仿自己在家里看到的行为。孩子是否受到您或其他照护者的身心伤害?坦诚反思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 承担后果并找机会补救。如果发现孩子欺凌他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承担适当的、非暴力的后果,包括限制其活动,特别是那些容易出现欺凌现象的活动(社交聚会、上网/使用社交媒体时间)。鼓励孩子向遭受欺凌者道歉,并设法让孩子在未来变得更加包容。
十五、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如何实践积极养育?
对于婴儿和学龄前儿童(0-6岁):
- 要明白,没有婴儿会故意惹事。宝宝犯错误或常常大哭只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
- 制订有规律的日常计划,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习惯。
- 通过监护和教育来保护孩子免受危险,而不是吼孩子或打孩子。
- 使用积极的语言和赞扬来鼓励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
- 通过游戏和互动教孩子辨识情绪,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觉。
对于学龄儿童(7-12岁):
- 经常跟孩子开诚布公地沟通,聊聊他们的想法、感受和经历。
- 指令明确,设定合理的限制或界限,帮助孩子培养自控能力,理解规则。
- 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孩子自由作决定,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并学会负责。
- 给出具体的、真诚的赞扬和奖励来正向强化孩子的良好表现。
- 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做好榜样。希望孩子如何表现,自己就先做到。
对于青少年(13-18岁):
- 了解青少年时期以及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在面对这一过渡期时有所准备,并保持积极。
- 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常常不同步,所以既要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平等对待,同时也要把他们当做孩子,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指导,帮助他们成长。
- 当孩子叛逆的时候,不要试图通过暴力管教来确立家长的权威。用积极的、支持的方式来管教他们,帮助孩子学习自控能力并作出负责任的决定。
-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给他们在家庭内承担责任的机会。
- 在孩子探索变化的世界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跟他/她沟通和分享您的经验,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指导。
十六、为什么父亲参与育儿很重要?
在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方面,爸爸和妈妈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15],还有助于降低他们受抑郁、恐惧和自我怀疑等问题困扰的几率或风险,从而保障他们充分实现潜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16]。
父亲的参与首先可以带来多元的养育风格。只要父母双方共同坚持积极养育的基本理念,育儿风格上的多元化会给孩子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不同的探索方向,比如,更粗放或更精细,更有计划或更随机,更大胆或更谨慎。这些多元的成长经历能丰富孩子的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为长大后应对多元世界做好准备。
另外,父亲的参与也可以有力地破除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性别与分工。如果父母双方能够身体力行地展示平等分工,就可以传递性别平等的理念,相信孩子也会拥有相似的态度,更不容易被性别刻板印象所影响。
十七、爸爸可以如何参与育儿?[17]
- 平等承担育儿工作
男性虽无法为宝宝直接进行母乳喂养,但他们能够和女性一同承担其他各项育儿工作。在为孩子提供营养、早期刺激和保护,即营养、游戏和关爱方面,男性和女性的能力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事实上,一项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父亲角色的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一样善于为孩子提供抚育和关爱,并在这一过程中充满温情[18]。我们应当摒弃把父亲的角色视作仅是“帮衬”母亲的思维。在育儿方面,父亲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无视这一点,其实是对父亲角色的一种偏见和曲解。
父亲应该花时间陪伴孩子,听听他们关心的事情并提供建议,一起参与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有助于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并创造持久的回忆。此外,他们还可以支持孩子的母亲,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有爱的环境。父亲也可以通过健康和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包括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平和沟通以及作出积极的选择等。 - 对儿童早期给予特别关注
孩子越年幼,父亲往往在育儿方面参与就越少。只有当孩子年龄大一些时,父亲所参与的程度才更多一些。然而,0至3岁这一生命早期阶段是关系儿童一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他们的大脑在这一时期发育最为迅速。儿童在该阶段能否得到充分照护可能对其未来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尽管有些父亲可能感到在孩子年龄更大些时,自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其实他们应当从孩子一出生就积极参与到育儿中来。 - 主动学习育儿知识
研究显示,男性通常依赖女性的知识和经验来育儿。这样的情形应当改变。身为父亲,您有责任主动寻找适宜的方法,来为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提供陪伴、照护和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直致力于为家长们提供支持,为此我们还搭建了一个汇集权威育儿专家建议的平台,在这个名为“亲子指南”的站点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面向父母双方的,我们鼓励您去访问并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以提升您的育儿知识,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1]
[2] www.unicef.org/media/96686/file/VAC-Advocacy-Brief-2021.pdf
[3] Fry, D. (2016, November 7-9). Preventing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And how this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stronger economies [Thematic Research Paper]. The 3rd High-Level Meeting on Cooperation for Child Righ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4] Durrant, J.E., Ensom, R., and Coalition on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2004). Joint Statement on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Ottawa: Coalition on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5] https://endcorporalpunishment.org/faqs/
[6] Council of Europ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Recommendation (2006) 19 on policy to support positive parenting.
[7] Whittle, S., Simmons, J. G., Dennison, M., Vijayakumar, N., Schwartz, O., Yap, M. B. H., . . . Allen, N. B. (2014). Positive parenting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brain structure: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8, 7-17.
[8] Chen, Y., Kubzansky, L. D., & VanderWeele, T. J. (2019). Parental warmth and flourishing in mid-lif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0, 65-72.
[9]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preventing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10] End Corporal Punishment: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review of research on its impact and associations, Full working paper, September 2021
[11] Durrant, J. Positive Discipline: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 Global Initiative to End All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nd Save the Children, 2009, p. 1-2.
[12] https://www.unicef.cn/how-to-talk-to-your-children-about-bullying
[13] https://www.unicef.cn/how-to-talk-to-your-children-about-bullying
[14] https://www.unicef.cn/how-to-talk-to-your-children-about-bullying
[15] Engle, P. L. and C. Breaux. 1994. Is there a Father Instinct? Fathers' Responsibility for Children. Paper prepared as part of the project, "Family Structure, Female Headship and Maintenance of Families and Poverty." Population Council and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16] https://www.unicef.cn/parenting-site/how-to-be-a-great-dad
[17] https://www.unicef.cn/parenting-site/how-to-be-a-great-dad
[18] Engle, P. L. and C. Breaux. 1994. Is there a Father Instinct? Fathers' Responsibility for Children. Paper prepared as part of the project, "Family Structure, Female Headship and Maintenance of Families and Poverty." Population Council and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