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涵在同伴支持中走出心理困境

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的故事

柏安哲(Andrew Brown)
山东省章丘第四中学,17岁的朱子涵(右),与心理委员文灏在体育场聊天。
UNICEF/China/2024/Zhang Yuwei
2025年1月3日

放学后,17岁的子涵回到了位于山东章丘一栋普通居民楼里的家。楼道里斑驳的水泥楼梯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子涵爬上六楼,轻轻敲开左侧的门,父亲朱春林微笑着迎接她。尽管秋夜的寒意袭人,家中却暖意融融。墙上挂着寓意吉祥的红色“福”字,客厅架子上摆放着几幅子涵亲手画的莲花图,清新素雅;沙发上还安静地躺着她小时候的毛绒玩具,包括那只《海绵宝宝》中的派大星,似乎在默默守护着她的童年记忆。

子涵个头很高,戴着眼镜,长发用发簪梳成一个干净的发髻。她看起来安静腼腆,但说起话来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到了饭点,她和爸爸一起在厨房忙活,为晚餐准备几道家常小菜。父女俩边吃边聊起了子涵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进展。“尽力就好,别让自己后悔。”朱春林宽慰道,“如果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爸爸随叫随到。”

晚饭后,子涵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沙发上摆放的一张全家福中,年幼的子涵依偎在妈妈怀中,露出灿烂的笑容。然而六个月前,子涵的妈妈因癌症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庭,年仅48岁。这场永远的告别为这个温馨的家留下了深深的思念。

“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哭得很厉害。”子涵回忆道,“虽然知道她生病了,但没想到会这么快(离开我们)。我(因此)整个人都不在状态,感觉自己晚上也很难睡觉,上课也听不下去,我甚至当时可能会有那种生活不下去了的念头。”

“那段时间,可能对子涵心理打击挺大。”朱春林叹了口气,“她觉得一下子接受不了。”

子涵和爸爸朱春林在家中一起做晚饭。
UNICEF/China/2024/Zhang Yuwei
子涵和爸爸朱春林在家中一起做晚饭。

同伴支持

子涵所在的章丘四中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的试点学校之一。项目采用“同伴支持工具包” 培训学生成为班级的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通过使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有心理困扰的同学提供支持,并在必要时将他们转介给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获得专业帮助。

子涵的同学文灏正是其中一位心理委员。在子涵的妈妈去世后,文灏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主动伸出了援手。“文灏主动来找我很多次,非常关心我。”子涵回忆道,“我跟她敞开心扉地说了,让情绪得到了释放,慢慢地,自己开始往好的方面去想,就想开了。我知道这也是我妈妈希望看到的。”

两人原本是普通朋友,通过这个项目,她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谊,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校园里,她们常常手牵着手散步聊天。

“有不会的知识点我就会给她讲。对她进行一些语言安慰,慢慢地引导着她从这件事件上走出来。”文灏说道,“我在很多情况下跟她握手,(因为)我知道她跟她妈妈之间也有这种搓手的习惯,我也可以给她一些这样的温暖感、安全感。此外,我还会带她去找我们的心理老师,去对她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

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问题正严重困扰着儿童青少年。尤其在青少年后期,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死亡、疾病和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全球每七名10至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某种精神障碍。这对他们的成长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通过正确的干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预防或治疗的。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在中国300多所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项目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和“同伴支持工具包”。项目还包括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转介服务体系。目前,项目已经采用“同伴支持工具包”培训了500多名心理委员。

“我们的调查发现,当青少年面临心理困扰时,他们最想倾诉的人往往不是父母或老师,78%的受访者表示是同龄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青少年发展官员李楠介绍道。

李楠还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希望通过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伴支持工具包更好地为青少年赋能。“我们在项目中培训心理委员,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通过观察、聆听、转介这些基本的技能,让更多的同伴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促成一个更好的校园氛围,减少病耻感。”

章丘四中心理健康项目负责人赵鹏是一位在心理健康领域工作了20多年的资深教师。他表示,“心理委员是发现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让有需要的同学获得及时帮助。”

赵老师还介绍,通过同伴支持培训,心理委员能够学习观察和积极聆听等技能,并应用到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技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改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通过分享学到的东西,心理委员能让更多同学受益。”他说。

子涵(右)和文灏一起在课间聊天。
UNICEF/China/2024/Zhang Yuwei
子涵(右)和文灏一起在课间聊天。

在项目的支持下,短短六个月,子涵的生活发生了显著改变。她不再觉得生活难以继续,而是逐渐学会与失去和解,重新对朋友和家人敞开心扉,并开始规划未来。

朱春林注意到了女儿的变化。“近一个多月来,每次我去学校接她,出校之后她就满面笑容地去跟我打招呼。”朱春林笑着说,“她知道不能总是埋在那个痛苦当中,慢慢地从阴影之中走出来了。”

子涵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文灏、老师和爸爸对我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她们,我可能到现在都走不出来。”她说,“我现在的状态就是感觉自己生活还是要开开心心的。并且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在出现这种有压力或者各种心理的情况之后,我也可以给予他们帮助。”

下课后,子涵和文灏像往常一样牵着手去操场散步。章丘四中的红砖教学楼建筑显得非常气派。由于校园容纳了近万名师生,学校食堂在午餐时间常常十分拥挤,学生们不得不分批就餐。子涵和文灏走过一群打乒乓球的男生,在田径场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望向远处的天际线,趴在看台聊天。

“子涵,你以后想干什么职业?”文灏问。

“我想当一个记者,”子涵认真地回答,“这样我就可以替妈妈去看世界更多的风景。”

在学校“爱的抱抱”活动中,子涵拥抱身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熊玩偶衣服的文灏。
UNICEF/China/2024/Zhang Yuwei
在学校“爱的抱抱”活动中,子涵拥抱身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熊玩偶衣服的文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