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为山区孩子送去免疫接种服务

村医为山区孩子送去免疫接种服务

UNICEF China
婴儿萨藤军64岁的奶奶回忆说:“大概十年前村里出现了麻疹病,有两个孩子死了。现在村子里的孩子打了预防针,就没有麻疹了。”
UNICEF/China/2009/Xu Xin
2009年6月24日

2009年6月,广西省三江县 – 过去十一年中,在广西省三江县高滩苗族村,32岁的吴家福是村里1300多人唯一的医生。吴大夫的诊所大约10多平方米,仅有一张检查床和一个柜台,里面放着些治头疼脑热和皮炎的药品。就在这间小诊所里,吴家福一直从事着治病救人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为村子里的孩子们进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取疫苗的苦旅

每个月,吴家福和邻村的一名医生会搭伴到乡卫生院去取疫苗。这条路并不好走。他们常常要走上大约一个小时的山路,到山下的公路旁等着搭路过的农用车去乡上。 

“过去,我们会走到铁路那边。如果走运的话,会有货运列车停在那里加水。我们悄悄爬到车厢里面,火车会在乡里的火车站停下,我们就爬下车走到乡卫生院取疫苗。”吴医生笑着说。“但是现在不行了。在铁轨沿线立了栅栏,如果偷爬被抓到,会罚50块钱。”

 “我们治病救人,但是挣的还不如医治动物的兽医。”他说。“村医每月领到的政府补助是30元,而这里的兽医每月领到的政府补助是260元。” 为了养家糊口,吴家福还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家里养了几头猪。即便有了这些经济来源,他每月的收入也只有五六百元。

无形的障碍

在高滩村,每月月底是疫苗定期接种的时间。到了接种那天,吴家福就把扩音喇叭挂在诊所附近的柿子树上,他站在树底下广播疫苗接种的消息,让在附近梯田里劳作的乡亲们尽早带着孩子到诊所打针。

吴家福觉得,与低收入和取疫苗的路途相比,让他更发愁的是如何改变村子里一些人的观念和习俗。

尽管他广播了一遍又一遍,很多时候,他仍然需要挨家挨户去敲门,提醒家长们要带孩子及早接种。多数情况下,为吴家福开门的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祖父母。由于山区耕地有限,这个村子里大约半数的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

“一些爷爷奶奶不肯让我给孩子打疫苗,说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没有接种过疫苗,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吴家福回忆说。

尽管政府允许少数民族家庭生育两个孩子,但是三江县的许多村民往往会生三个或更多的子女。尤其是那些头几胎是女孩的家庭,他们要一直生育下去直到生出男孩。由于害怕超生罚款,一些超生户家庭不愿意把所有的孩子都带去诊所里接种疫苗。

此外,吴家福在村里还有另一个“竞争对手”——村子里的“鬼师”,村民们相信“鬼师”可以驱赶带来疾病的恶鬼。“村里人宁愿付给鬼师三块六毛钱和一斗米,也不愿意来看医生打针,而打针只要五毛钱。”吴家福说。

2006年,村子里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因感染乙脑夭折。“送她去乡卫生院的路上她还有气息。最后,她父母只带回来一具小小的尸体。她的父母非常的伤心。”吴家福回忆说。“有了失去女儿的教训后,这对夫妻现在会很主动的带其他孩子来打疫苗。”

宣传和倡导

从2006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卫生部和国家疾控中心共同在三江县开展了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开展宣传倡导,并为百余名村医提供支持。三江县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老人,既不认识汉字,也听不懂普通话。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当中,也没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等这样的词汇。”三江县疾控局的王忠科长说。王忠是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的当地工作人员之一。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理解这些信息,认识到免疫接种的重要性,我们常常派出山歌队在少数民族的节日聚会时进行表演和宣传。”王忠说。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提供的车辆装配着广播喇叭,开往偏远山村播放儿童免费接种疫苗、以及留守儿童如何接受接种服务的信息。

在三江县的一些偏远乡村,住院分娩率不到30%,难以确保新生儿能及时接受必须的疫苗接种服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卫生部和当地项目单位合作,向村医提供12元的补助,以鼓励村医在新生儿在家分娩24小时内上门为其接种乙肝疫苗首针。这是为了防止新生儿在妊娠期或出生后不久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此外,在儿童入学时,学校老师会对其接种证进行查验,以确保儿童没有漏种。“一些有两个孩子以上的超生户由于担心罚款,不愿意把所有的孩子都带去接种。我们告诉这些家长,疫苗接种有自己的一套登记系统,接种信息不会与计划生育部门分享。最重要的是为了孩子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接种疫苗。”王忠说。

据三江县疾控局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每年有大约3000名儿童受益于这个项目。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步提高。例如,在家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在2008达到76%,比2006年提高了40%。

如今,主动带孩子到吴家福的诊所里接种疫苗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了。吴成玲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儿子今年一岁半了。“我不清楚这些疫苗的名字什么意思,但是从医生那里我知道它们可以让我的孩子身体健康。”她说。“我希望他能够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健康康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