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公开信
在八个方面,我为下一代人既感到担忧又满怀希望
- 可选语言:
- 中文
- English
当今和未来所有亲爱的孩子们:
三十年前,全球秩序在变化中不断被重塑——柏林墙倒塌,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万维网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全世界的人们携起手来,捍卫儿童的权利,守护他们的童年。在那个年代,世界上大部分的父母都在童年经历过艰难时期,不少人曾受到独裁统治或政府失职的社会环境影响。尽管如此,他们仍心怀希望,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利。因此,当全世界的领导人在1989年历史性地共聚一堂,为维护和实现全世界儿童的各项权利而做出庄严承诺时,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下一代人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那么时至今日,全世界取得了哪些进展呢?尽管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但是在《儿童权利公约》通过30年以来,我们将小学失学儿童的人数降低了近40%。五岁以下生长迟缓的儿童人数减少了超过一亿人。30年前,每天都有近一千名儿童因脊髓灰质炎而瘫痪或死亡。如今,99%的此类病例已被消除。推动这些进展的许多干预措施,例如疫苗接种、口服补液盐和营养改善等,既切实可行,又具有成本效益。伴随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兴起以及其他创新的出现,人们可以用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方式,让基本社会服务覆盖偏远地区,为当地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然而,贫困、不平等、歧视和差距等因素仍在剥夺着每年数百万儿童的权利。每天有1.5万名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死于可治疗的疾病或其他可预防的疾病;日益凸显的儿童超重问题以及女童的贫血问题不容忽视;露天排便和童婚的问题依然存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未来;尽管儿童入学人数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距离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差距。“入学”并不等于“学到了东西”。在发展中国家,六成以上的小学生仍未掌握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半数青少年在学校及其周边遭受过暴力伤害,他们的学习环境缺少安全保障。冲突导致儿童无法享受到他们本应享有的保护、健康和未来。实现儿童权利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孩子们,你们这一代人面对着全新的挑战和全球性的变化,这是你们的父母在儿时所难以想象的。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峻,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剧,科技正在颠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流动家庭的数量空前。孩子们的生活已经发生改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随之做出改变。
因此,在回顾落实《儿童权利公约》30年进程的同时,我们也要展望未来的30年。我们必须倾听你们的声音,倾听现在的儿童和年轻人自己的声音,了解你们最关心的问题,然后与你们携手努力,针对21世纪的问题制定21世纪的解决方案。
考虑到这些,我总结了以下八点,说明我为什么既为你们的未来感到担忧,但同时又满怀希望:
1. 你们需要洁净的饮用水、清洁的空气和气候安全 |
2 .每四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可能在冲突或受灾地区生活和学习 |
3. 我们必须直面心理健康问题 |
4. 超过三千万儿童已移居到出生地以外的地方 |
5. 如果不采取行动,成千上万的儿童将无法获得正式的身份证明 |
6. 你们需要掌握21世纪的技能,适应21世纪的经济发展 |
7. 你们的数字足迹必须得到保护 |
8. 你们这一代人可能是最缺乏信任感的公民 |
我为什么担忧:
适宜居住的卫生环境、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饮用水和食物……这些都是保障儿童健康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他们理应享有的。2019年的今天,我们仍在谈论这一话题似乎有些奇怪。然而现实是,气候变化可能损害所有这些基本的权利,甚至危及过去30年中儿童生存和发展领域已经取得的大部分成果。气候变化可能成为我们下一代人所面临的对于其权利最大的威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去年指出,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导致近年来全球饥饿现象日益加剧的关键因素。如果不断加剧的干旱和洪水造成粮食的进一步减产,那么未来一代的儿童将面临最严重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威胁。我们已经见证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所造成的破坏性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尽管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众说纷纭,但国际移民组织最为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环境移民数量可能达到2亿,而估算数量则高达10亿。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水资源的愈发匮乏,儿童将成为水源性疾病的最大受害者。如今,超过5亿儿童居住在洪水高发地区,还有近1.6亿处于严重干旱地区。像萨赫勒等尤为依赖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地区,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这一干旱地区,雨季将进一步缩短并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地区正以全球平均值1.5倍的速度变暖。在萨赫勒地区,天气越来越炎热,贫困人口也越来越贫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武装分子借机煽动民怨也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
这些挑战,再加上空气污染、有毒废弃物和地下水污染,日益威胁着儿童的健康。2017年,约3亿儿童生活在室外空气污染毒性水平最高(比国际标准高出六倍甚至更多)的地区,造成了约60万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空气污染还对更多儿童的脑部和肺部发育造成了永久损害。
另外,到2040年,每四名儿童中,就会有一人生活在水安全压力极大的地区,数以千计的人将因受污染的水而患病。对清洁、充沛、可及的地下水供给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对塑料垃圾的管理正成为影响当代儿童健康的关键问题。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为减缓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通过履行《巴黎协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同时,我们必须将儿童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予以充分重视,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环境问题对儿童的影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积极开展工作,减轻极端天气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具体包括:设计能够承受旋风和咸水侵蚀的供水系统;加固学校建筑;支持备灾演习;支持社区卫生体系建设等。含水层补给管理(MAR)机制等创新项目一旦得到大规模推广,将可以实现清洁蓄水,让数百万儿童摆脱水资源短缺和疾病的威胁。
即使是在萨赫勒地区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希望依然存在。这里有年轻的劳动力,他们渴望工作和机会,并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为利用可持续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对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投资不断增加,当地安全形势和治理措施不断改善,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这一地区的未来保持乐观,相信该地区有能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韧性并适应气候变化。
要扭转空气污染的局面,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必须携手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开发更清洁的农业、工业和运输系统,并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许多政府已经采取措施,通过严格的监管来减少发电厂、工业设施和路面车辆产生的污染。美国环境保护局201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实施已经让每1美元的支出为市民带来了价值30美元的卫生保健收益。此类政策是保护儿童稚嫩的肺部和脑部免受有害空气污染物和颗粒物影响的关键举措。
同样关键的是,我们也要寻找缓解空气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的解决方案。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冬季的空气污染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其最主要的污染源是乌拉巴托六成人口都在使用的燃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新专家与社区、政府、学术界和私营部门已开始合作设计并实施提高能源效率的解决方案,帮助传统的家庭降低煤耗,提升空气质量。这其中就包括设计了“21世纪蒙古包”。
同时,我们也在寻求以创新方式回收和重复利用塑料、减少有毒废物以及妥善利用垃圾等。哥伦比亚社会型企业Conceptos Plasticos已开发了一项采用非PVC塑料造砖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砖,这种砖成本更低、更轻便、也更耐用,现已被用来建造教室。就在几周之前,非洲第一间采用回收塑料建设的教室在科特迪瓦落成。它的建造成本比传统教室低了30%。这一将塑料垃圾转变为建筑砖材的创新举措也许能够将塑料垃圾管理难题转变为机遇,因为它不但解决了实现受教育权利所需的学校建造问题,还推动了社区的发展,保护了环境。
我为什么担忧:
儿童一直是战争中最脆弱的受害者。今天,每四名儿童中就有一名生活在受暴力冲突或自然灾害影响的国家,2800万儿童因战乱和不安全局势而被迫离开家园。他们中许多人已失学多年,许多人还失去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资格证明,而这些都是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冲突和自然灾害已经扰乱了7500万儿童和年轻人的学业,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跨境移徙或流离失所。这样的经历对每个儿童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让整整一代人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无疑是对人类未来潜能的严重伤害。更严重的是,如果儿童无法接受教育,生活在迷茫、失望和愤怒的阴影下,那么有可能我们所有人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一些国家已经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让难民能够继续学习。当大量儿童逃离叙利亚战乱地区,到达黎巴嫩时,如何让本来就很拥挤的公立学校接纳成千上万的难民儿童成为了政府的难题。在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下,这一挑战被转化为了机遇,不仅让难民儿童得以上学,同时也强化了黎巴嫩的教育体系。
数字创新可以帮助我们做得更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与微软及剑桥大学合作开发“学习护照”,这一数字平台将为境内和跨境流动的儿童与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护照”项目正处于测试阶段,并已在部分收容难民、移民和境内流离失所者的国家试点。一个数字包容的世界可以让所有年轻人接受教育,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状态。通过推广数字“学习护照”等解决方案,我们能够帮助成百上千万流离失所的儿童获得他们未来发展所需的技能。
我为什么担忧:
如果我们全盘相信关于当今青少年的报道,认为电视和电影中所展现的画面都是真实的,那么也就难怪许多人会认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反社会的一代。然而事实绝非如此。许多证据表明,如今的青少年更少抽烟,更少饮酒,更少惹麻烦,也较少涉足风险之中。他们甚至可以被称为“理智的一代”。
然而,有一大问题正日益凸显,并愈发呈负面的发展趋势,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一问题提醒着人们应更加关注年轻人内心深处“隐形的脆弱”。过去30年中,心理健康障碍在18岁以下人群中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抑郁症如今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16年约有6.2万名青少年因自我伤害而死亡,这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这一问题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属。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16年青少年自杀事件中的90%以上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在低收入国家,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年轻人通常得不到治疗和支持。目前尚无任何国家能宣称已成功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专家谢卡·萨克斯纳(Shekhar Saxena)曾表示,“以心理健康来衡量的话,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对心理健康的支出不到其卫生预算总额的1%;而高收入国家也仅为4%至5%左右。全世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亟待提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那些经历过难以想象的创伤、性别歧视、极度贫困、性暴力、残障、慢性疾病、冲突或其他很可能导致的精神痛苦的儿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将为个人,也将为整个社会带来损失。世界经济论坛一直将心理健康问题列为非传染性健康问题中最大的经济负担之一。尽管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全球自我伤害和自杀率正呈危险的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但全球卫生项目规划中却常常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问题。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约半数终生心理健康障碍患者始于14岁之前。因此,我们必须优先开展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止精神痛苦发展至危机阶段的关键,也能够挽救许多宝贵的、年轻的生命。但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和禁忌往往妨碍了大家公开讨论这一问题,而这也成为年轻人寻求早期帮助与治疗的一大障碍。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禁忌正在被逐渐打破,而这一次,又是年轻人担任了生力军。他们创建非政府组织,开发应用程序,加强人们的认识,并通过讲述自己在对抗心理健康疾病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来鼓励其他有同样境遇的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校园开展活动,鼓励人们公开探讨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青少年自杀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改善该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加大了工作力度,在超过450所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项目。该项目提高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培训了工作人员对高风险个案进行识别,并确保脆弱的青少年群体被转介至卫生专家处接受服务。近5万年轻人参与了这一试点项目,他们中许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该项目已推广至3000多所学校。
通过积极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并加强措施预防自杀行为,在国家层面,15至17岁年龄段人群的自我伤害死亡率下降了51%,该年龄段的自杀事件数也从2013年的212起下降至2018年的104起。而最重要的或许是,心理健康如今已被纳入主流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年轻人寻求心理健康帮助将不再被视为耻辱与禁忌。
我为什么担忧: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的地域流动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追求求更好的教育或就业机会,许多儿童和他们的家人迁移流动到了新的社区。今天,至少有三千万儿童跨越国境迁移流动到了他乡,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跨地域流动加速的世界。
对于许多人来说,迁移流动是出于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对于太多的儿童来说,迁移流动是在紧急情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因为他们无法在原居住地得到安全和健康的生活保障。儿童在绝望的驱使下不得不迁移时,往往难以得到必要的法律保护,成为所谓的“非正常移民”。他们常常会踏上一条充满危险的旅程,需要穿越沙漠、大洋以及武装人员控制的边境,途中可能遭受暴力、虐待或剥削的侵害。
另一方面,现在最大规模的地域流动并不是跨境流动,而是本国境内流动,例如成百上千万的人从的农村地区流动到了城市地区。在《儿童权利公约》获得通过的1989年,世界上绝大部分儿童都居住在农村地区。如今,大多数的儿童则居住到了城市。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升高。虽然平均而言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拥有更多的机会,但因为种种壁垒,城市中最弱势儿童的生活状况可能比他们在农村地区的小伙伴更差。例如,在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家中,最贫困的城市儿童的五岁以下死亡率高于最贫困的农村儿童。而在六分之一的国家中,最为贫困的城市儿童相较农村儿童更难以完成小学学业。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任何儿童都不应该被迫离开家园。但只要问题的根源得不到解决,这一状况便不会改善。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消除社区暴力和帮派暴力,强化保护体系以确保儿童的安全,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和工作机会,并确保年轻人有充分的机会获得所需技能,促进自身和国家的更好发展。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算,数以万计的儿童在迁移流动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关法律保障,他们有的是和家人在一起,有些则是孤身一人,这将他们置于极其脆弱的困境。为此,无论他们迁移流动是否合法,我们都必须维护儿童的各项权利。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也无论他们经历过什么,迁移流动的儿童首先是儿童,这才是最重要的。各国政府在适用相关的法律时,应优先考虑儿童的最大利益,保护迁移流动的儿童。政府还应尽可能确保所有家庭成员能安置在一起,并采用有效的方式替代集中收容安置,例如许多国家正在尝试探索的家庭寄养和团体之家等依托于社区的安置措施。
聚焦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措施必须更多关注最贫困和最被边缘化的城市儿童,这是因为所谓的“城市优势”仅仅是建立在各种平均值和财富总数的基础之上,并未反映出其内部的不平等现象。现代城市通常可以提供清洁用水和更好的卫生保健与社会服务,以及更多的教育机会。因此,如果所有儿童能够得到全纳性的均等化服务和公平的发展机会,那么城市生活就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我为什么担忧:
每一名儿童均有权获得法律身份、在出生后得到登记并获得国籍。但今天出生的婴儿中有四分之一(近十万人)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一份正式的出生证明或护照。如果你的父母属于无国籍者,来自受迫害或边缘化的社区,或者仅仅因为你居住在一个贫困的偏远地区,你就有可能永远得不到身份或出生证明。你甚至可能会被拒绝或剥夺公民身份。在任何国家,缺乏这样的正式身份都意味着你可能无法享受到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缺乏正式的身份证明可能意味着你会在法定年龄之前便步入婚姻、从事危险工作或被武装部队招募。作为一名没有得到登记或无国籍的儿童,你在政府的视线中是“隐身”的,仿佛你这个人根本不存在。
例如,在孟加拉的临时营地中,成千上万的罗兴亚难民家庭在这里寻求庇护,每天都有婴儿出生。罗兴亚婴儿是不太可能得到出生登记的,也不会得到国籍。他们一出生便被剥夺了获得最基本“受保护通行证”的权利。
还有另外一群儿童也因没有清晰的法律身份、处于无国籍的状态而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如果你是武装团体中的外籍士兵所生的无辜的孩子,你得不到公民身份或被剥夺公民身份。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算,仅在叙利亚就有近2.9万名外籍儿童,其中大部分不足12岁。此外,在伊拉克还可能有1000名儿童没有身份证件。这些儿童有变成无国籍者,从而消失在官方视线中的风险。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对儿童进行出生登记是承认儿童法律地位、保护儿童权利、确保儿童权利受到侵害时能被及时发现的第一步。联合国已经设定了到2030年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拥有法律身份的目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在支持各国政府向这一目标迈进,而第一步就是进行全覆盖的出生登记。
对于因儿童的法律地位分歧而导致部分儿童被剥夺正式身份的情况,唯一的解决方案便是通过政治途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敦促各会员国履行各自责任,按照《儿童权利公约》的要求保护18岁以下的所有人,包括移民、难民或外籍军人等外籍人士所生的儿童。因为,无论如何,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是儿童,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其他的情况,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伙伴关系的建立也让解决问题的前景更为光明。例如,在玻利维亚,电信公司TIGO、高级选举法庭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提高医院和卫生保健中心的出生登记率。2015年到2018年间,出生登记增长超过500%。在卢旺达,医院对新生儿进行的自动出生登记使得该国的出生登记率从2017年的67%增长到2018年的80.2%。我们必须尽快扩大此类项目的覆盖面,以惠及更多儿童。这意味着要在最偏远和弱势的社区普及数字应用,让登记系统实现实时更新。
我为什么担忧:
全世界10至24岁之间年轻人的人数超过18亿。他们是有史以来人口最庞大的年轻一代。而这一群体却常常无法得到能帮助他们适应当代职业和商业发展的教育,以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为参与21世纪经济建设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在过去30年,国家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减少了,但绝对收入差距却显著增加。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因此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享受到高收入家庭同龄人所能享受到的机会。再者,在过去30年中,社会分层固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儿童出生时所在的家庭状况决定其是否将陷入贫困。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一项新的倡议,来帮助年轻人为未来做好准备,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这项新的倡议名为“无限新世代”青少年行动计划,旨在确保到2030年,所有年轻人都能够接受教育,获得学习、培训和就业的机会。其中,阿根廷的一个项目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将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与中学教师相对接,帮助学生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南非的一项名为“TechnoGirl”的倡议为弱势的年轻女性提供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跟岗实习的机会。在孟加拉国,数万年轻人正在接受诸如手机服务等贸易领域的培训。通过“无限新世代青年挑战”,我们让年轻人来设计方案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在年轻人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自己就是专家。“无限新世代青年挑战”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的800多名创新者参与,制定出了多个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北马其顿的年轻人开发的“大声讲出来”(SpeakOut)手机应用程序可作为一种匿名与同龄人沟通的方式,寻求帮助解决欺凌问题。另一项来自巴基斯坦的微型创业计划——“红色代码”(The Red Code)致力于帮助年轻女性进行经期卫生管理,并帮助她们增加收入。
我为什么担忧:
万维网和《儿童权利公约》诞生于同一年,即30年前的1989年。如今,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重塑着童年与成年生活。据估计,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经常上网,而这一比例也会因这一代人的逐渐成长而不断增加。
有关社交媒体对于儿童成长利弊的辩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显然,我们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保护儿童免受欺凌或有害内容的侵害。家长和儿童也意识到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多个人信息的风险。实际上,儿童在社交媒体中主动填写的个人资料仅仅构成了数据的冰山一角,规模更为庞大的是他们被收集的信息,这是一个许多人并不熟悉的重要事实。儿童在日常上网过程中浏览社交媒体、使用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和政务平台、玩游戏、下载应用以及使用移动定位服务时,他们的身后会形成一条由成千上万数据构成的数字足迹。在儿童有能力做出知情同意之前,他们的数据就在被收集和使用,甚至早在儿童出生前,有关他们的一些数据就已被收集。
人们常说的“大数据”时代也有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带来积极的改变,为儿童提供更高效、定制化的回应式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对儿童的安全、隐私、自主性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带来负面的影响。童年时期创建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分享给第三方、被交易以牟利或被用于剥削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最弱势、最被边缘化的年轻人。与此同时,身份窃贼和黑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漏洞对成人和儿童实施诈骗和剥削;搜索引擎跟踪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不考虑其年龄;各国政府对于在线活动的监控也日趋复杂。在童年阶段被收集的数据还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未来,例如他们获得金融、教育、保险和卫生保健服务的机会。有关数据的收集与使用、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人都已感到十分复杂,对于儿童而言,则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互联网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儿童的权利和需求;也很少有儿童具有驾驭复杂的数据分享与隐私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往往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数据拥有怎样的权利,也不了解数据使用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和风险。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也难以读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隐私条款,更何况是儿童?《纽约时报》的一篇分析就显示,一个人需要具备大学生平均阅读理解能力以上的水平,才能读懂许多社交媒体的隐私政策。这意味着,许多用户,尤其是那些低龄用户,可能只是在同意一些他们不能充分理解的内容。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与此同时积极保护隐私,预防危害,让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行使其各项权利。一些行动已经得到开展,例如:各国政府正在加强监管架构;私营部门服务提供商开始认识到他们能够发挥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也在思考如何向儿童传授安全上网的知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儿童权利公约》阐明了儿童所拥有的隐私权,这一权利在网络空间中同样适用。将儿童的隐私权置于他们所享有的其他权利、他们的最大利益以及他们不断发展的能力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就会发现:儿童的隐私范围和适用与成人的隐私是明显不同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了应该为儿童提供更为健全的保护措施。
当儿童使用社交媒体时,应当赋予他们切实的选择权,来决定是否同意其个人数据被服务提供商使用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与此相关的条款必须清晰,让儿童能够读懂。一些儿童还进一步认为,应当赋予他们删除其社交媒体上历史数据的权利。为了便于儿童更好地进行知情同意,了解自身权利,知晓其数据被收集后的预期用途,在通过追踪儿童的线上活动来收集数据时,应当向儿童提供清晰、透明和方便获取的隐私政策,这一点十分关键。让年轻人掌握维护自身数字权利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私营部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社交媒体平台在加强儿童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必须制定透明的伦理标准,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审查和保护涉及儿童的全部数据,包括其所在位置、浏览习惯等,并应当特别重视保护儿童的个人身份信息。
一些新监管框架的制定反映出了这一领域的进展,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该条例规定,包括儿童在内的互联网用户有权获得透明且清晰的隐私通知,通知中应说明对个人数据的处理方式。用户应可以获得个人数据的拷贝,并可以纠正不正确的个人信息。
联合国“全球脉动”倡议旨在探索利用新的数字数据源和实时分析技术,来更好地了解人类福祉状况的变化,保护脆弱人群,从而推动社会发展。为回应对隐私和数据保护的关切,“全球脉动”倡议在咨询隐私专家后,制定了一系列隐私原则,以确保数据使用目的的透明,保护个人隐私,认可在使用个人数据前获得同意的必要性,尊重对隐私的合理期望,同时尽一切努力防止任何对个人身份进行的非法和不合理地再识别。
我为什么担忧:
每个儿童都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对于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第一次参与社会生活可能发生在网络空间。然而,伴随你们大多数人成长的网络空间却充斥着不真实的信息和人们常说的“虚假新闻”,这会降低人们对制度和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和参与的积极性。研究表明,许多儿童和年轻人都有过难以区分网络真相和谣言的经历。久而久之,你们这一代人会发现在网络上辨别真伪的难度越来越大。
由英国议会支持的虚假新闻委员会与“脸书”(Facebook)、First News以及The Day合作开展的调查发现,在每四名阅读在线新闻的儿童中,只有一人信任消息的来源。这容易被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即孩子们具有适应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同一项研究还发现,在英国,只有2%的儿童和年轻人具备分辨新闻报道真伪的批判性知识技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虚假新闻正在不断增加儿童的焦虑感,扭曲儿童的世界观,进而损害儿童福祉。另一项针对美国12个州的学校开展的研究通过分析“公民在线推理能力”(即判断在线信息可信度的能力)发现,在评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时,儿童和年轻人很容易受骗。
不真实的信息具有危害性,并会影响现实生活。例如,在社交媒体和移动通信客户端上,成千上万的父母被有关疫苗安全性的谣言所误导,从而针对免疫接种产生了犹豫态度,导致麻疹疾病卷土重来。无论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的国家都受到影响,包括法国、印度和菲律宾。
儿童可能被某些故意传播的不实信息所欺骗,交出财物和个人数据,甚至遭到性引诱和性剥削。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也看到,不真实的信息可以歪曲民主辩论的主张和投票意向,煽动对其他族裔、宗教或社会群体的质疑,制造分裂与动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报道称,在巴西、乌克兰和美国等国家,学校为应对不实信息大规模传播的复杂情况,开设了“学会分辨”的课程。在缅甸,据称,不实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在罗兴亚人遭受严酷暴行的事件中起到了煽动的作用。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不断升级的技术被用于诈骗,验证网络信息是否真实会越来越困难,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度可能进一步降低,社会不和谐现象也可能越来越多。例如,随着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媒体的复杂视频处理技术得到应用,扭曲和操纵现实变得越来越容易,一个人明明没有说过的话,却可以被处理成好像这个人真说过一样,这一技术被称为“深度伪造(deep fakes)”。如果此类技术进一步发展,但却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帮助下一代从根源上铲除虚假信息,那么这些技术就可能从根本上破坏人们对于科学和医学的信心,侵蚀核心制度和信仰,分裂社会,对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认为数字时代的真相在谎言面前永远都能占上风,全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抵御网络假象的日益泛滥。首要任务就是让年轻人具备分辨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
我为什么依然满怀希望:
有证据表明,成年人应该对儿童和年轻人抱有信心,相信他们不会轻易被假象蒙蔽双眼。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社交媒体上,65岁以上人群所分享的来自虚假新闻网站的文章数量,是最年轻人群的近七倍。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但它或许能告诉我们,年轻人作为“数字原住民”所具备的更好的数字素养和媒体素养,为他们形成了一道天然保护屏障。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加倍努力,帮助最年轻的公民们抵御虚假消息,相信那些可靠的、可以核实的信息和具有权威性的知识。
社交媒体平台采取行动严肃打击虚假信息,并和新闻机构合作注明可信的信息来源,但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供给方”的解决方案。每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获得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日益提高的数字素养和媒体素养、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以及权衡证据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已将辨别真伪信息的问题纳入了下一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承认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全球认可的能力。类似的倡议有助于推广数字素养的教育和培训,而这一能力可能是未来年轻人所必须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此外,只有努力加强年轻人与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重新构建信任,才能营建民主社会的未来。
结束语
我之所以满怀希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你们——当代的儿童和年轻人。你们努力敦促全世界采取紧急行动,你们为自己赋能,不断探索和影响着世界。你们在表达自己的立场,而我们在倾听你们的心声。
1989年的儿童已经成长为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你们,2019年的儿童和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你们不断启发和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们希望和你们携手共进,一同寻找解决方案,应对当前的挑战,为你们自己,也为终将属于你们的这个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
亨丽埃塔·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