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周年特稿:在儿童友好家园找回快乐和童真

在儿童友好家园找回快乐和童真

金波
在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胜利儿童友好家园,一位父亲正在陪女儿搭积木。
UNICEF/China/2009/Zhao Jia
2009年5月18日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和中国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重新走访了地震灾区的四川省青川县、安县、北川县和甘肃省西和县、文县等地。本文是重访地震灾区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四川省安县沸水镇,2009年5月5日 – 唐晓萍在沸水镇开了一家自己的幼儿园,她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她原以为自己此后的生活就将这样继续下去。

但是,2008年5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一切。

教育、娱乐和保护

沸水镇离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只有两百多公里。虽然唐晓萍的幼儿园里没有孩子受到严重伤害,但是地震对孩子们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却是巨大的。

“地震以后,孩子们都不愿意来了。好多孩子就非常害怕,也不愿意看到唐老师,说看到唐老师就是地震,”唐晓萍回忆说。

幼儿园难以办下去了。很快,唐晓萍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管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当地建立的儿童友好家园。

建立儿童友好家园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世界各地发生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的地区进行援助的一种通常做法,其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教育、娱乐和保护。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及发生之后为儿童提供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正常生活并且重新获得对未来的希望。

在各地政府及妇联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经在四川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县建立了40个这样的儿童友好家园。

从创伤中恢复

在儿童友好家园,唐晓萍和她的同事们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们从他们的痛苦经历中恢复过来。

“一开始家长们都不愿意送孩子过来,许多学校里的老师以为是新开了学校与之竞争,”唐晓萍回忆说,当时的情形让她很担心到底能不能把家园建立起来。 

为了宣传儿童友好家园,唐晓萍和同事们开始走村入户,走访了全镇10个村、1个社区和1个安置点,了解受灾家庭的基本需求。

9月,儿童友好家园正式开园,由于没有场地,用了社区的办公室做活动场所。

开园的第一天,家长和学生加在一起大概来了有80多人。但是一开始孩子们都显得非常安静,不哭也不笑,就是不讲话。

唐晓萍说,有次画画,有个孩子画了翻的轮船,还有人在海里,她解释说,这是发生地震了。还有个孩子,画的是歪来倒去的孩子,她说这是在做操,又说是地震来了。还有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写的是“希望有平安的一天”,或者“要建造高楼,牢固的房屋”。

唐晓萍有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此外她还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聘请成都等地的教育专家为各地儿童友好家园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举办的几次培训,所以她知道游戏是帮助孩子康复的一个好办法。她和同事们为各个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游戏,让年龄小一些的玩简单的游戏,年龄比较大的则玩比较复杂的游戏。

从参加者到志愿者

游戏带来的效果是鲜明的。很快,孩子们开始敞开了心门尽情玩乐,而他们的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

王明英的儿子张松(化名)今年3岁多,平时上幼儿园,周末就来儿童友好家园。她说,地震时自己一家三口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读幼儿园的孩子在玩秋千,看见学校的墙壁一下子就倒了,心里很害怕。后来每次余震,一听到响声就要妈妈抱着。儿童友好家园给了张松一个和其他孩子玩耍和交流的机会,现在他变得开朗多了。

十二岁的李超今年读五年级,他说地震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停止了。在儿童友好家园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帮助和关心自己,让他感到很感激。

现在,李超在沸水儿童友好家园做志愿者,星期一到星期五天天一放学就来,负责收拾东西和消毒等。他说,“现在可以帮助比我小的小小孩,觉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