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知食”力量
为儿童构建健康食物环境
“民以食为天”,这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充足的营养能够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稳固基石。据研究,中国6至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已跃升至接近19%,而超重肥胖儿童可能面临认知、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困难,还可能受到歧视、难以融入社会、感到抑郁,学业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食物环境的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需要儿童与家长用“知食”抵御环境影响,还需要政府机构、食品企业、营销机构、社区、学校和家庭共担责任,推动食物环境的改变,将儿童的需求置于首位,保障儿童获得营养食品和健康未来的权利。
不断演变的挑战——从营养不足到超重肥胖
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不仅消除了饥饿,也使儿童营养不足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新的挑战也开始浮现,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在不断上升。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6至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已跃升至接近19%,而儿童营养不足比率降为2%。城市和农村同时存在儿童超重肥胖的现象,且在国内许多地区儿童超重肥胖率在城乡之间已无差别。
超重肥胖儿童可能面临认知、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困难,他们可能受到歧视、难以融入社会、感到抑郁,学业也可能受到影响。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成年后肥胖、早逝以及残疾风险,并且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卒中)、二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慢性非传染疾病风险的升高密切相关。此外,超重肥胖还可能对个人、家庭乃至对社会造成负面经济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肥胖造成的经济影响估计为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8%。
了解“致胖”的环境
导致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风险从生命早期、甚至胎儿时期就已存在,其中包括孕产妇健康和营养状况、以配方奶粉为主的婴幼儿喂养方式、儿童早期摄入高脂或高糖食物等诸多因素。婴幼儿在辅食添加阶段对食物的偏好和饮食习惯很可能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及成年,而对那些低营养素高热量食物,如含糖饮料的偏好,则容易导致超重和肥胖。
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变得“致胖”起来。致胖环境是指促进高能量密度、低营养素密度食品及饮料的消费,同时抑制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环境。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人们的膳食发生了变化,食物消费模式更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食用的加工食品,食品饮料产业高度成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身边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式食品。这些过度加工的食品往往口味丰富、易于制备和食用、耐储存,但却缺乏营养。它们往往高糖、高盐、高脂,但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却很低。这些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并未提供清晰和易于理解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使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难以了解这些食品各种成分的含量,或是判断其是否有益健康。孩子们如果长期习惯于食用或饮用这类食品饮料,尤其是这些食品中的高含量的糖和脂肪所转化的能量将大大超出其每日所需,导致能量过剩。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儿童个人的食物选择和偏好,家庭和学校的食物环境,及更广泛的因素,如广告、同伴和家长的影响等。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造成孩子们体育运动减少而屏幕时间增加。而不健康的食物环境面貌,包括健康食物有限、不健康食品(零食和含糖饮料等)的量贩式促销、不充分的食品信息标识等都是儿童超重和肥胖风险增加的原因。
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政府合作伙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儿童超重肥胖情况摸底,探索应用总体改善食物环境的循证干预措施。去年,一项关于成都市食物环境状况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24%的学龄儿童表示在过去24小时内饮用了含糖饮料,37%的儿童报告自己在过去24小时内食用了甜点。辣条和膨化食品在学龄儿童中也很受欢迎。而且,研究还发现,孩子们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这一现状也折射了出现代社会的膳食和致胖环境对超重肥胖率带来的影响。
合作共迎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儿童超重肥胖问题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儿童超重肥胖已被纳入多项政策规划关注的重点,例如《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然而,尽管已有这些前瞻性的文件出台,但在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和监管等方面仍有可提升的余地。在当前的食物大环境中,父母、照料人和青少年很难对饮食充分知情并作出健康选择。如果再加上他们普遍缺乏营养知识,摄入不健康食物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开展的相关评估也对中国过度加工食品和饮料的销售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众多过度加工产品的销售量正在增长。同时,不断提升的健康意识让中国消费者开始热衷于选择看似“更健康”的食品饮料,这一点也体现在了饼干、碳酸饮料等传统零食饮料销量的下滑趋势中。这恰恰说明,家长和儿童能够被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影响,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但这还远远不够,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和对食品营销的管控是不可或缺的。举例而言,在上述评估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同时也指出,一些市场销量不断上升的“运动”和“功能”饮料,以“营养”选择、“健康”选择为名推向市场,通过各种手段直接针对儿童进行营销。而这些饮料中过多的糖和盐等成分对儿童来说是不健康的。此外,一些食品饮料常常使用名人、卡通形象以及其他方式来引起儿童的兴趣,或在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交叉发布促销信息。在标识和营销管控缺乏的情况下,食品企业就有可能作出不当的产品宣称,以及直接针对儿童营销不健康食品。
因此,政府、企业、监管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必须建立多方合作关系,以确保所有儿童和家长都能获得信息、受到教育,进而确保他们买到手中、吃进嘴里的食品是在充分知情之下作出的食物选择。
用“知食”抵御环境影响,推动食物环境的改变
为应对这一新的挑战,帮助儿童青少年、父母及其照料人更好地了解他们所摄入的食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推出了新的策略,面向公众进行教育与倡导。
作为2022年全民营养周和“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5月17日发起了“‘知食’就是力量”公益倡导活动。活动在线下和线上同时启动,并在成都、威海和恩施搭建了“知食小卖部”实体快闪店。人们可以由此直观地了解到那些最为畅销的零食和含糖饮料实则高糖、高盐或高脂。
作为更长期的策略之一,加强儿童食育教育可以系统地帮助儿童青少年了解食物,提升他们的营养素养,从而有能力作出充分知情的健康食物选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营养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校园活动,包括联合营养和教育专家共同开发了一系列营养课件和食育海报,基于“每天吃五种蔬菜”、“合理选择零食”、“少吃高脂、高盐、高糖的加工食品”、“足量饮水,不喝/少喝含糖饮料”、“一起动起来”、“充足睡眠”等信息点,为学生、父母和其他照料人提供简单易行的膳食行为改变提示。这套材料分为“小学版”、“中学版”和“家长版”,并有配套的营养课宣讲介绍手册、一周打卡计划手册等丰富多彩的材料,供全国中小学校使用。
提升儿童、父母及其照料人乃至广大公众的营养素养固然重要,但要实现人人膳食选择健康,更需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良好的食物环境,开展跨部门、多系统的合作,推动形成具体政策方案,并监管相关行动方案的落实。
在政策和干预层面,需要引入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在食品包装的正面清晰地标明该食品是否高糖、高盐或高脂等成分,以有利于消费者作出知情的选择。比如在“知食小卖部”中我们设计了黑色的正面警示标签,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认为对他们的食物选择有很好的指导。
在法规和执行层面,对于标识为高糖、高盐或高脂等食品,需要规范其针对儿童的营销行为,避免这些食品进入学校以及在学校周边售卖等做法。另外,食品行业也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以承担社会责任。
但是在此之前,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先给出答案,我们需要规范和限制的食物有哪些?健康和不健康食物的分界线在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与政府合作伙伴携手,共同研发中国的包装食品营养素度量模型,给出食品高糖、高盐或高脂的定义。
儿童青少年本身也能对健康食物环境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参与对本地食品环境的规划和监测,促进社区对话,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政府合作伙伴自2017年开始合作的“营养校园”项目中得到了体现。该项目通过开展营养教育,教会学生及家长选择食物、践行健康膳食,改善学校供餐,鼓励学生增加身体活动,在学校内外创造健康的食物环境。
携手为儿童,我们需要政府机构、食品企业、营销机构、社区、学校和家庭共担责任,将儿童的需求置于首位,保障儿童获得营养食品和健康未来的权利。我们必须共同努力,重塑食物环境,才能尽早扭转儿童超重肥胖的发展趋势。
本文转自《南方周末》